毛遂自荐(第3课时)讲课教师:学科:语文课时:第三课时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司马迁《史记》,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词义,理解文章内容,探究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构思行文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把握机遇,勇于毛遂自荐的精神。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设疑启发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毛遂自荐》探疑互动1提问:本文使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毛遂这一人物形象?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学生分组讨论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当毛遂自荐后,“十九人相与目笑而未发也。”显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国后,2、提问:本文的艺术特色?语言的个性化。解疑归类查疑落实“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学生归纳总结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脱颖而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板书毛遂自荐对比衬托艺术特色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