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月相》【教材分析】月相的变化是可以实现实地观测到的,也是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现象。同学们基本上有了一些关于月球概况和月相的感性认识,有一些学生对此可能还有许多的想象,但本课的教学,是较为深入地分析月相的成因,培养学生推理及想象能力,对学生来说,天体运动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进行有效教学,防止“零起点”,并应利用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表现自然现象,加强对月相成因的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是月相的成因分析和推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些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会探究的精神。【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技能目标:了解月相与生活的关系;能利用月相的空间位置大致判断方向和时间;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实验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月相的变化及成因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天体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月相变化的规律,各阶段日、地、月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教具准备】每人准备一只白色乒乓球,用墨汁涂黑一半,最好再装手柄,可以手持。一只排球涂黑一半。课件一个。【教学安排】【课前准备】让一个学生画出半个月来的月亮形状变化【教学过程】【引入】欣赏一首改编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其中这句描写月亮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堪称千古绝唱!那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又是如何的呢?请大家动手把你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学生活动】画月亮的形状。请一位学生板演。点评:这位同学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我们看到的月球形态是不一样的,有圆有缺,我们就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导入:相如何发生,有什么规律?同时这几位同学画的月相正确吗?学完这一节就会有答案了。月【点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相。一、月相变化的形成原理。先做个知识准备:1、想一想:月球是透明的吗?本身能发光吗?如果月球透明,本身能发光,会有月相变化现象吗?学生回答:不会。可见,产生月相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月球本身不透明,不发光2、再想一想:月球绕着地球转,太阳光从一侧射向月球。你能用阴影表示出A、B、C、D四个位置上的月球没有被照亮的部分吗?小结:可见,月球在各个位置上总有一半被照亮。设疑:既然月球在各个位置上被太阳照亮的形状是一样的,但月亮为什么还会“变脸”呢?接下来我们就探究月相的成因: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会产生月相?)提出问题:为什么月有圆缺?建立假设:可能是月球、太阳、地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变化形成的。师: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已经学习了太阳和月球,那我们先来看看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关系。师: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就可以把自己作为地球,拿起手中已经涂好的乒乓球当月球,演示月球绕地运动。观察时,请大家不要忘记在课本103页画下不同方位球光亮部分的形状。【学生活动】教师深入学生,指出可能出现的错误。展示:学生填图的结果。师:很好,同学们模拟实验很成功。那么大家不妨把你观测到月球的光亮部分的形状和104页拍摄到的实际的月相情况进行比较,把观察记录中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一一对应起来。【课件演示】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动画看一看这个全过程。(介绍各月相的名称)师:现在你体会到月相变化的全过程了吗?你能归纳月相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了吗?生:因为月球绕着地球转……师:回答的不错,意思已经清楚了。月球的绕地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学生小结,得出结论,评价交流:月相变化的形成原因:1.月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相对位置在有规律的变化三、月相变化的规律。利用课件演示并解释。那么,月相是如何变化的呢?1、演示:由于实地观测月相的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软件演示的方法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