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并背诵课文;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教学突破】1.引导学生朗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品意境,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2.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深入对文本的解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月夜图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古诗词导入新课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显示)1.首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2.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领悟感情再读一遍。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4.听名家朗读录音,领悟。(师读,故意读掉“闲”字)5.男女生齐读全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6.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9.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三、研读及赏析(课件显示)1.你最欣赏文中的哪句话?试找出来读一读。四.探究与感悟哪一句流露出作者思想感情?苏轼是“闲人”么?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课件穿插显示资料)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明确:贬谪的落寞(自嘲),自遣的达观(自慰),赏月的欣喜(自得)……五、拓展延伸。(课件显示)结合实际,联系本文学后体会,任选角度,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六、小结。背诵七、作业八: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