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两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难点: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送别诗有那些?学生自由回答(投影)《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同学们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在送行亲人朋友时,在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时,你们有什么发现和感触?谁来说说你们发现和感触?(让学生说说他们在送行亲人朋友和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时的发现和感触,老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感触)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漫画家、作家马克斯·比尔博姆用漫画眼光看送行的这篇幽默散文《十三送行》。看看漫画家比尔博姆对送别有什么发现和感触。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板书)名:马克斯·比尔博姆地:英国作者时:十九世纪评:漫画家、作家作:《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③作者通过此文要告诉我们什么呢?④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做好标记,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分析。三、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情况:1、学习生字①不ān谙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②凄chuàng怆:凄凉,悲伤。③xiè邂hòu逅: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四、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①散文的题目《送行》,围绕题目,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别的对象分别是谁?(我们送行起身前往美国的朋友,勒罗送行来英国旅行不相认识的美国小姐)②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投影)局促不安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说多余的话(真情)强作欢颜感人的表情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给予最好的忠告(受雇)热切地说③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④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⑤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这是开放性的问题问,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参考观点举例:1、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首先,从课文中描写他送行时行动的语句“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当列车就要开时“双手仍紧抓那个年轻的美国人”“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可以看出这他真实感情的流露,因为言为心声,外在行为是感情的自然表露。其次,从联系生活实际中送行违反人之常情却有良好效果有良好愿望却事与愿违我们也强以这么认为,人是最富有同情心。从散文提供的情节中,我们知道,美国小姐是一个人到英国旅行的,在英国没有亲人、朋友,勒罗看到美国小姐形只孤单,在英国不相认识任何人,想到她在漫漫的旅途中,将孤独寂寞,于是唤起他的同情心。不过,勒罗的眼泪,不是惜别的泪水,而是同情产泪水。2、勒罗的眼泪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理由是:①勒罗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处”的送行员,他给美国小姐送行并不是出于友情、亲情,而是为了赚取送行费,一个为了赚钱目的人送行,当然没有真实情感流露了;②勒罗是半小时前才见面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陌生人,勒罗怎么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