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压强》一节是对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第一次较大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关键章节,又是经典力学压强理论的基础。1、学习该课的知识基础: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2、学习该课的方法基础:学生已对运用科学实验探索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现象比较并通过比较概括出结果,推理出公式进而得到单位,这一过程已有初步的了解(前面密度、速度学习时的方法基础)本课仍将采用上述方法这种方法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具有典型性。3、本节教材结构分析(用框图流程示意)产生压力的压力产生效果压力的概念两个实例的两种现象重力和压力比较跟压力作用效果公式和压强概念关联的量F、S单位压强的计算4、学生的思维障碍分析:①压力大小的确定时,必然分析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和联系,学生认识肤浅,达到深刻理解有困难。②学生在学习前已经存在压力产生效果明显,就是压力大,这样的思维定势,虽然在学习过程中能接受压强的概念但对由压强来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本质有思维障碍。5、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条件控制方法的具体运用能力。②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学生用辩证逻辑的观点,从感性到理性不断认识客观自然世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6、重点和难点①重点:压强概念的形成②难点:围绕学生的思维障碍通过力的三要素分析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具体实验的比较来概括压强的概念。二、教法和学法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拟采用以观察、实验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概念,教师在创设课堂气氛和思维情景上,一是尽可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思维时空。二是设疑性引导,肯定性语言,以降低学生思维台阶。三是根据学生的反馈控制好教学进程的节奏,从而充分体现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再则,教学时注重知识线与方法线同时进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学习和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为此确定学生的能力和方法培养的三个结合阶段。第一阶段同比较法得出压力的概念,分析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和联系;第二阶段用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法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形成压强的概念;第三阶段用数学推理法根据压强概念得到压强的台式及单位。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方法、培养探索精神,以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最佳效果。三、主要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师的讲述:“在冰面上玩耍的一个小男孩,由于冰面开裂而掉入河中,附近的一名解放军战士见到这种情景,立即卧倒在地,向小男孩靠近。在小男孩的生命发生危险的紧急时刻,解放军战士为什么不快速走过去或者跑过去而要爬过去呢?”从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本问题在新课结束前让学生再一次讨论,以达到学以致用,前后呼应)2、重力和压力的联系和区别压力和重力都是力,从力的三要素来进行比较分析压力重力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竖直向下力的作用点物体表面物体的重心力的大小[结果]重力和压力绝对不可为同一个力且一般情况下压力和重力的大小不一定相等。[演示]用拉压两用弹簧秤分别测出如图中的重力和压力的大小让学生观察用手向下压或向上提物体时,弹簧秤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有压力和重力的大小相等。3、压强概念的建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掌握概念有两种形式:一是概念形成,二是概念同化。初中许多自然科学概念是以同化的方式建立的,它是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把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关联起来,被它所同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便能理解新概念了。我们在“压强”概念的建立阶段,从实例和实验得到以下两类现象:相同的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第一类)。相同的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第二类)。那么用什么方法向学生揭示“压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