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汉字之美妙在多维2》教学设计课题:汉字之美妙在多维讲课教师:学科:语文课时:第2课时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汉字的多维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中理清文章内容;在体验、拓展中感悟汉字的多维之美;在论辩、争鸣中培养传承中华传统文明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教材分析教学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汉字的多维之美。重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挖掘科学与艺术共同具有的美的过程中的独到见解。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为难忘的环节,至今仍历历在目。(大屏幕展示组成“和”字的奥运会视频。)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每一个汉激趣设疑5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字都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汉字书法作为一项国粹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了哪些奇妙之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科学家沈致远的笔触共同去探寻汉字书法的美丽与奇妙。二、探疑互动。1、从科学的角度讲究竟何为维度?2、作者究竟列举了汉字的几种维度。学生先自己解释维度。再细读第2、3自然段。比较自己解释的维度和作者解释的维度。——作者解释“维度”,洞中潜蛇、原上奔马、空中飞鸟三个例子将“几何学的三个维度”解释得通俗浅近、明白晓畅。比喻使抽象的事物一下子生动明晰。以小组为单位自愿选择一个维度,看看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又是如何挖掘汉字的多种维度之美的,然后讲给大家听一听。“二维”组:根据汉字5分钟。20分钟。本身的特点,即一半象形,一半拟声或汉字的笔画构成等理所当然认定汉字是二维的。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拼七巧板、原上奔马都使汉字的二维之美呈现出来。同时指出:二维之美是汉字之美的坚实基础。我们觉得作者切中要害,抓住本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三维”组:作者根据书法的构架、悬腕、笔法等方面挖掘汉字书法的三维美。我觉得作者在这几段中用词极为准确。比如:“至少”“才”“方能”“岂三、解疑归类。作者从几何学的维度角度重新审视挖掘了汉字书法的各种美感。二维的千变万化,三维的自由灵动,四维的永恒再现。难怪作者说:汉字之美,妙在多维。可是老师要说:美哉!中华汉字!妙哉!沈先生多维之说!所有这些汉字的多维之美在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同时,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止”这些词让人感觉严谨。同时作者还用了设问、反问等修辞:“尊毛笔为众笔之王,谁曰不宜?”“不信吗?笔力千钧之赞语曰:力透纸背。如无垂直于二维纸面的第三维度,朝哪儿透啊?”更给人一种必然之感。“四维”组:在认真分析体会草书的独特艺术魅力中挖掘汉字书法的四维之美。印证作者所说——假如爱因斯坦看到怀素的《自述帖》,他会说:“这不就是我的时空连续统之艺术再现吗?”作者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引用,将书法艺术穿越时空的动态之美呈现出来。5分钟。三名学生总结,然后教师总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四、查疑落实。教师提供“美”字的甲骨文、钟鼎大小篆、隶体、楷体、行书、草书。请学生运用这堂课学到的知识赏析汉字之美。讨论明确:在古代,人们为了狩猎,往往在头上戴上兽角或羽毛做成的装饰,以便接近禽兽。后来这种兽角或羽毛逐渐成为装饰品,戴在头上成为美的标志,这就是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美”字的来历。后代“美”字从羊从大,即是由此演变而来,表示头戴羊角(或羊毛)为美。甲骨文下10分钟。从人,上像有羊形头饰之状,表示形貌好看。金文稍讹。篆文遂进一步讹为从羊从大,成了羊大则为美了。隶变后楷书写作“美”。汉字之美妙在多维沈致远绝非一维本质二维应该三维实是四维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