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封阳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川港中学的张慧,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明天不封阳台》。首先,我给各位评委展示的是我的教学流程:接下来我就从解读教材,分析学情;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环节,有效实施;教学效果,课后反思这四个方面来谈谈我这节课的设计:一、解读教材、分析学情●教材解读(1)教材内容:《明天不封阳台》是八年级(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作者叙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的文章,文章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2)地位作用:编者将其安排在以“人与环境”为主题词的第五单元,是要培养学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情怀。希望学生在感受了第四单元“江山如此多娇”所展示的大好河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领悟作者所传达的深意: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人类应与之友好相处。从而增强学生环保的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习惯。(3)内容特点:文章材料普通却典型,行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讲究夹叙夹议,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细细品味,在认识社会、体味人生、提高修养等方面给人启迪。●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情感、经验特点分析:随着全球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成为了当前人们愈来愈关注的话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一定的见解和想法,对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并接受。又由于学习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言也很富于表现力,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很高。(2)学习难点分析:八年级的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文章,但对文章在选材、结构等方面的特色很难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主题的?在材料的选择、组织以及语言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善待动物,保护环境?对这些问题,学生未必都能理解。如何让学生走进这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如何让学生接受作者所传达的关于“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深邃思想,就是教师要致力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目标(1)在抓住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把握贯穿全文的线索。(2)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3)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学会抓住特征进行描写。★过程与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理清线索,揣摩语言,引发学生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提高意识。(2)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体验的模式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和儿子的美好情怀,树立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要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就要在全面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确立重难点,通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实现。根据以上分析,依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和简洁而传神的描写。难点:如何让学生把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之情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二、教法设计,学法指导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我创造性的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的模式有机结合,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1、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下,以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为前提,利用一课时自主探究、朗读品味、合作交流来总结提升学生的思想感悟。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的优势,积极转变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