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新诗语言的含蓄、精炼;2、理解新诗运用的表达技巧如:联想、想象、象征、对比、托物言志等手法;3、把握诗的主题或诗人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把握诗的主题或诗人的思想感情;(2)比较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诗含蓄、深刻的意蕴。(2)初步学会鉴赏诗;【重点难点】重点:进行适当的比较阅读,认识这些诗歌的具体内容、感情意蕴、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难点:体味诗含蓄、深刻的意蕴【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一、复习巩固:(以自行复习、小组检查两种形式)多媒体展示1、各课生字词。2、文学常识。3、重点句子理解。4、诗歌主题。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如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再以《再别康桥》为例: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红色词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一解释意象:包含诗人强烈感情的物思考讨论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比喻着什么?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点出体会意境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二1、《乡愁》在体裁风格上的“模仿”(承继和借鉴)。虞美人[南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讨论:《乡愁》相对这首古词,有哪样一些“模仿点”?2、请你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三(1)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分号为限,可分为五小节,任选一节改写成散文,必须用进下列词语:温馨宁静质朴简单美不胜收刻骨铭心(2)教师出示自己的范文,如第四小节,可以改写为:我喜欢这样的温馨宁静的时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村的路口,看看那堆满谷物的打谷场从那里飘来阵阵丰收的馨香;再回头望望那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在暮色中静默无言,是那样和蔼可亲;在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后,是乡亲们质朴简单的日子……这样平常而普通的乡村风景,在我眼里美不胜收,因为,我刻骨铭心地爱着这片土地!(3)学生活动,交流。四1.诗人写到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2.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说说这首诗中的景物寄寓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情感。五本节出现的意象: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2.作者修饰每个意象所用的定语:破旧、熏黑、干瘪、失修、淤滩上的3.表达的效果: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4.总结作者的表达方法:象征。①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