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湖心亭看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白描的手法。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突破方法:补充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体会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补充介绍中国古典诗画写意的特点及白描手法,感知文章的写景特色。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设计(一)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让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早春、雨后、盛夏的西湖已尽收眼底,今天让我们再随着明末散文家张岱去欣赏雪中的西湖美景。设计(二)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设计(三J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二、走近作者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问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三、感知文意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四、品读文本(一)三读蓄势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二)三痴解意“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1)“痴行”——大雪独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2)“痴景”——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A。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显示:A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