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3、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二、过程与方法1、品评含义丰富的语句,培养学生的语感。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2、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教学重点:1、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2、品评重点语句,深刻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社会人生,感悟读书的意义。2、讨论探究法,侧重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3、教师点拨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4、拓展延伸法,(1)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人生,感悟读书的意义。(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教学手段:粉笔、黑板、课件、小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一)字词掌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酷(kù)似掺(chān)脊(jǐ)背枉(wǎng)读2.解释下列词语。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凄惨:凄凉悲惨。奥秘:奥妙神秘。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温厚:温和宽厚。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酷似:极像。一、巧妙导入师:对于诗人牛汉,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习过他的(生齐说)《华南虎》,(投影简介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代表作品《华南虎》、《悼念一颗枫树》、《半棵树》。)今天我们学习诗人牛汉的一篇散文,一篇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生齐说)。牛汉先生在课文第1节中解释为什么写这第一本书时,这样说:(生齐读)(投影)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就从这句话入手,一起走进课文。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感知故事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阅读活动。(投影)活动一:请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投影)“父亲”:问书考书灯下补书携子读书。“我”:裁书要书真诚送书带狗背书师:这些故事主要发生在父亲和“我”身上。这样的概括既简洁又紧扣一条主线,即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三、品味情感师: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读出了父子亲情,同学友情,还有“我”读书时的乐趣。那么,在这些情感中,作者着力最多,最想突出的情感是什么呢?请看:(投影)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师:“酷似”是什么意思?(酷”有“很、极”的意思。如天气“酷寒”。)师:谁知道卜劳恩的《父与子》,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父与子》反映的是父子之间有趣的故事,秃头的大胡子爸爸慈祥、宽容、善良,留着刺猬头的儿子淘气、调皮、聪明、可爱。《父与子》中的漫画尽管没有一个字,却很容易读懂,常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师:卜劳恩的《父与子》描绘的就是父亲卜劳恩和他的儿子克里斯蒂安之间的生活点滴,体现了父子之间浓浓亲情。师:那么,文章中哪些故事也体现了父子情深?师: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一起品读第3、4、5、8节,进行第二个阅读活动。(投影)活动二阅读文章第3、4、5、8节,联系相关语句,体会父亲哪些方面让人感动。(学生品读圈画,师适时巡视。)师:那么,读第3、4节,父亲感动我们的主要是什么呢?对“我”学习的无比关心,对“我”的疼爱。对“我”友情的尊重,对“我”做法的理解。对“我”的宽容和尊重。这样的父亲真了不起,你看,就因为我把“承”少写了一横,父亲就将“承”改为“成”字,很让人感动。师:这样的父亲值得《羚羊木雕》中的父亲学习。(学生齐读第8节,品读句子。)父亲为“我”补书,是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而且用好多白纸抄上去的。让人感动。补书条件之艰苦。父亲补书的时间是从晚上开始,但到第二天早晨就将补好的书交给“我”,让人感动。说明父亲补书时间之长,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