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基础全面梳理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1)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2)箭头反映出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2)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1)成因(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典型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低、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距离海洋的远近□中纬度地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热状况海拔的变化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1.为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三江平原地区逐步退耕还湿。试说明三江平原地区退耕还湿对其他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提示:随着湿地面积的扩大,其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气候条件改善,降水增多,昼夜温差变小;湿地涵养水源的功能增强,有利于调节径流,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变小;湿地增多,有利于生物的生存,生物多样性增加等。2.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农业类型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分异规律。请举例说明地域分异规律在农业生产中的体现。提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我国南方地区种植甘蔗,北方地区种植甜菜;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东北地区一年一熟。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内蒙古草原地区由东向西草场载畜量逐渐减少。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天山牧场的转场。非地带性现象:新疆荒漠地区绿洲的形成。考点深度研析考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图所示: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续表(2016·全国卷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3)题。(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思维探究][答案](1)C(2)D(3)C考向1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2)题。(1)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蒸发弱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C.植物多,吸收盐分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答案B解析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A项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使岛上土壤含盐量降低,B项正确;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盐度的影响作用较小,C项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岛上各地距海比较近,故D项错误。(2)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A.鱼类死亡分解B.植物死亡分解C.鸟粪、鸟类残体D.珊瑚、贝壳碎屑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海诸岛鸟类较多,鸟类食用富含磷的海产品,磷在鸟类体内富集,死亡后分解进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