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2.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3.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教学重点: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自主学习: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教师准备: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2.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张岱。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二、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3.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①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②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③“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①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②“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5)齐读第二段,思考①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②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③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①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②“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三、问题研讨1.关于白描手法: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①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②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小了变。)③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2.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