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的:1.学习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学习运用对话方式进行说理或论辩;2.了解文言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的一些用法;3.了解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和“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局限性。二、教学重点、难点:1.《鱼我所欲也》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述应该“舍生取义”的道理,既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2.《庄暴见孟子》作者通过具体事实的对比,说明“与民同乐”的重要性,是本文的重点;“与民同乐”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是本文的难点。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正音:蹴cù(践踏)与yú(同欤)龠yuè(箫笛类)蹙cù(收紧)è(鼻梁)旄máo(古代有装饰的旗子)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以此游说齐、梁等国,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论和行动均记载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性善论观点简介:中国古代关于性善、性恶的学说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章太炎曾将儒家的有关学说归纳为五大派: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习”,即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们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荀子主张性恶(他认为人的善念与善行都是伪装的。因为人生来就有名利之欲、饮食之欲、声色之欲,所以一切的辞让、忠信、礼义之理都不存在,表面上存在也都是装出来的);扬子(杨朱)主张善恶混有;漆雕开、世硕公孙、王充主张善恶因人而异,可分上、中、下三等。鱼我所欲也解题:这是一个判断句。“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构“所欲”的定语。全句意为:鱼是我所喜欢的。作者主要借《鱼我所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鱼,我所欲也,熊掌⑵,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如果)这两种东西可能并有(我就)可得:同义兼:同时得到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选取生命大义者也:语气词连用,相当于“也”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⑶也。死亦我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做苟且取得(的事)死亡甚:超过,胜过甚于生者:名词性短语作宾语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⑷人之所欲厌恶的比死亡更可恶的东西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假使人们所喜爱有所:动词性结构之:助词,的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⑸?使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哪一种不能采用呢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用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⑹耳。不仅贤人想法不丧失一箪⑺食,一豆⑻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⑼,行道之人弗筐饭碗菜汤有了它生存呼喝着给他(吃)过路尔:助词,着受;蹴⑽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⑾也。用脚踢乞丐接受万钟⑿则不辨(以)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⒀焉!为(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按礼义来分辨就接受它(有)什么益处不辨礼义:不以礼义辨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⑴欤?向为⑵身死了住宅的华丽侍奉结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是为了义宁愿死了得通德:名作动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这种亦不可以已⑶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做法难道应该停止吗叫做丧失人的本性亦:加强语气之谓:动词性结构,只用作谓语,后要求带宾语,一般说“之谓”前面是解释性词语,后面的词语是被解释性的词语。文章简析:一、本文结构:第一层(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鱼熊掌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论证生义舍生而取义┘第二层(“生亦我所欲”至第二段末)阐述“舍生取义”的道理。1.正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因为有东西比生命更可贵,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有东西比死更可恶,所以有时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