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版介绍背景,导入新课(“十面埋伏”音乐响起,教师走上讲台。)师:在“十面埋伏”音乐声中,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文学常识《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我带领大家进入第一个环节——录音棚。(教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录音棚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2,学生互相听读。学生同位之间,我读你听,互相纠正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错误。3,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师: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希望同学们互相讨论后提出来,我们一起尝试用“翻译五字法”来解决。(教师出示第三张幻灯片,教师介绍“五字法”。学生小声交流。)文言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位,书名要留,即直接写下来。“替”:有些古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有较大的出入,要用现代汉语加以替换,例如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调”:文言词序与现代汉语词序不一致时,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补”:文言中省略的成份,翻译时要补出。“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学生1:“何以战”怎么翻译?师:这位同学带头提出问题了,哪位同学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学生2:我认为可以用“五字法”的“调”和“补”来解决,翻译时要把“以”提前,“何”置后,句前加上省略的“您”,句中加“和齐国”,翻译成“(您)凭什么和齐国作战呢?”师:这位同学“五字法”用得准确。还有哪些同学提出问题?学生3:“弗敢加也”中的“加”怎么解释?学生4:我看注释,这里“加”是“虚夸”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致。翻译时要用“替”的方法来解决。师:我们一起找一找本文还有哪些古今义不一致的词语。┉┉三,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教师出示第四张幻灯片:小舞台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学生反响热烈,推荐了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师:鲁庄公、曹刿有礼了,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两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学生5:他们表演得活灵活现,人物对话表述得很准确,还自己设计了一些人物动作,例如从讲台上下来察看地面的动作,对应了“下视其辙”。但我发现他们少了一个“登而望之”的动作。师:你来表演这个动作,可以吗?(学生5手搭凉棚,做了一个朝远处望的动作。)师:动作准确,我们要注意“视”和“望”的含义区别,“视”是从近处察看的意思,“望”是朝远处看的意思。同学们在观看表演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互相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学生6: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文中关键语句来提问,哪位同学回答?学生7: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