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课时练一、选择题1.(2023·四川真题)下面对《峨眉山月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A.一二句写船行平羌江上,半轮秋月高悬峨眉山头,映在江中,一路伴随诗人远行。B.三四句写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江行见月,如见蜀地故人。C.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地名连用的空间转换,表达了诗人多种情感。D.本诗为离别而作,寓情于景,通过景物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和孤独寂寞之情。二、(2023·福建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三峡──清溪──渝州。C.这首诗巧用地名,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D.该诗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3.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三、(2023·山东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4.说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2021·四川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6.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首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诗人李白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B.诗中连续使用了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C.诗人将离开放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对未来的不安自然地流露在诗中。D.这首诗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意境明朗优美,音韵流畅。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五、(2023·山东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8.说一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9.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六、(2023·江西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峨眉山月歌①峨眉山月半轮秋②,影入平羌江水流③。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①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②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③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10.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B.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C.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D.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诗人准备直接下渝州去见你。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B.“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C.诗中的“峨眉山月”、“平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