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点:额尔金、葛罗、叶名琛、柏贵、占领委员会、火烧圆明园3.沙俄侵占我国15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4.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二、德育目标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是鸦片战争的继续。2.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西方列强攫取了更多的侵华权益,沙俄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这都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以火烧圆明园为主要体现,揭露西方列强的残暴行径,教育学生不忘国耻,勤奋学习,并要加倍珍惜中华民族为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遗产。三、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培养学生用具体历史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思考、理解“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2.沙俄侵占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教具准备投影仪,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挂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构思本课内容,既有较多需要进行理性分析的内容,又有相当的细节问题要给学生交待清楚,因而必须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对于英法发动战争的原因,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对于战争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对于《天津条件》《北京条约》的主要及其危害的分析,可指导学生对照前面的《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的分析进行相似处理,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重点强调清政论国家职能的变化;对于沙俄侵占我国的大片领土,可作为一个专题来处理。其于以上设计,可将教材处理成以下五部分: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2.战争经过3.《天津条件》《北京条约》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5.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二、导入语例示提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打开中国大门,为资本主义发展在中国开辟市场)结果如何?(学生在回答战争的影响后,教师要重点强调《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的内容)那么,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是否如愿以偿呢?让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的第一、二段,然后得出结论,之后进入本课的学习。三、新课学习[英法发动侵略战争]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其他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也在迅速进行,商品生产的激增,需要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南京条约》第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以为很快就可以把大量商品倾销到中国市场,结果却事于愿违(其于刚才学生已阅读教材的相关段落,教师直接点出即可)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何呢?(这里,要让学生思考一、二分钟来回答,教师再做评论、总结)一是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具有抵抗性,二是因为战后西方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使中国出口生丝、茶叶的收入大多被抵销,无力再购卖外国的工业品,正如马克思所言“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但是欧美资产阶级决不会终止鸦片输入,他们的强盗逻辑是“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他们享受的权益太少”,于是他们向中国提出了“修约”的要求,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应该是英法等国为达到目的所进行的又一次外交尝试。但此时的清朝统治者依旧妄自尊大,昧于时势,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他们的外产手段已经用过,鸦片走私也在肆无忌惮地进行,他们的商品正源源不断地运到各通商口岸,却远远没有达到其目的,剩下的,他们必然再次选择战争来解决问题。正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英国很容易地找到了“亚罗”事件,于1856年10月发动了战争,法国随后借口“马神甫”事件,参予到这场战争中来。(在此要向学生讲明,这两个事件不能称为战争的导火线,只能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不能象对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禁烟运动那样来认识问题)。[战争经过]对于战争经过,可要求学生跳过对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叙述,整体性地把握战争的全过程。之前,可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