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一、整体感知1、课前60秒欣赏多媒体放映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肖像:诸葛亮、刘备、曹操、司马懿、周瑜、孙权等,领略人物风貌,激发学生欣赏古代英雄豪杰的意趣。学生交流预习作业——“我所了解的《空城计》”,感知《空城计》的背景。2、导入:同学们,《三国演义》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生动地讲述了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将们斗勇的故事,一个个的英雄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空城计》,感受一段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略一下文中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注:动画片《三国演义》介绍词: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毛主席曾说过:“生子当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3、学生自渎课文,找出主要人物,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标志,理清情节发展的步骤。4、多媒体引路,复述故事情节。(1)课件出示《空城计》有关图片,(在G盘“动画欣赏”)同时请学生复述课文。(2)复述后,学生评议复述效果。培养学生评价判断能力,提高课堂参与意识,做课堂的主人。5、多层面赏析点拨:所谓多层面赏析,就是从不同的层面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给你印象最深或最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内容,这“不同的层面”可以从人物活动、情节、环境特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入手,来理解本文内容,力求得到自己独特的见解。训练学生多角度挖掘内涵,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学生讨论,发言可从以下角度进行——从情节看,本文展现的是诸葛亮巧施“空城”妙计,智胜司马懿大军的故事,给人以惊险万分、悬念迭起之感。从人物看,诸葛亮的临危不惊、指挥若定的气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正是“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关键。从表达效果看,司马懿的失误判断恰好和孔明的饿将计就计、铤而走险而大获成功形成鲜明对比,本文的艺术魅力让人折服。二、评析人物1、分析性格:关于诸葛亮与司马懿性格的探究。引导学生找出具体描写诸葛亮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体会其性格特点,集中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2、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讨论:(1)文章是怎样刻画诸葛亮的?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描写表现他的性格的?提示:通过“大开四门”、“吾自有计”等语言描写,表现他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统帅风采;通过“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的动作描写表现他沉着果敢的指挥者素质。诸葛亮是一个处乱不惊、足智多谋的军事指挥家形象。(2)想象情景:诸葛亮在城楼焚香操琴时,心里会想些什么,想象一下,说出他当时的心里活动。提示:诸葛亮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相信能够用此计破敌,就是要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城越空,越能让司马懿起疑心,越不敢擅闯入城。(3)刻画诸葛亮这一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提示:通过描写诸葛亮在大兵压境的形势下,智设“空城计退敌”,塑造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形象,同时也说明善于驾驭战争的变化,可以使战争的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学生归纳本文的主题:以诸葛亮面对强敌而处变不惊,设下计策,使司马懿退兵的故事,刻画了诸葛亮随机应变、足智多谋的形象。-(4)司马懿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刻画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提示:从“笑而不信”、“看毕大疑”、司马父子对话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一个狡诈谨慎、刚愎自用的人。写司马懿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高超智慧。用司马懿与诸葛亮进行对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归纳本文的写法:对比映衬。(5)想象情景:“懿看毕大疑”,他疑的是什么?揣摩一下他的心理?提示:这怎么是一座空城?难道城中有埋伏?我与诸葛亮交战多年,非常了解他的用兵之道,他是不会冒这个空城之险的,我须退兵才是上策。三、品味语言1、揣摩。学生找出文中最生动、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会其作用。提示:“皆尽失色”:表现众官面对险境吓得脸色大变,写尽慌张惊恐之态,渲染危急气氛,更为后文诸葛亮的镇定施计、从容指挥作映衬。“吾自有计”:这是诸葛亮为安抚军心而说的话,表现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姿态。2、精读。扣“简洁明快,通俗不失典雅”的语言特点,朗读相应的语句。(1)第2段(2)第3段3、联想。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