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教学重点:1.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2.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3.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分析、归纳能力。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软尺,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拔掉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学生:复习上节内容,预习新课,完成“自主学习”。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教师通过提问上一节内容,自然引出本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有关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更能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提问: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那几部分?2.呼吸道对吸入的空气能进行怎样的处理作用?转接: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进入肺,在肺里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那么外界的气体是怎样进入肺内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板书课题)回顾上节内容,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节学习的重点难点。测量胸围差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深吸气和深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提出问题:在深吸气和深呼气时,你感受到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引导:这样的感觉一定准确吗?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了变化,还要进行准确的测量。从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学生分组实验,测量胸围差,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而引出测量的必要——测量胸围差。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具、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在达成共识后,教师和两个学生示范操作,再让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前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男生胸前是软尺下缘与乳头上缘平齐,背侧是软尺要在两肩胛骨下角;女生胸前是使软尺经过乳头上方的第四肋骨处。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设计表格并测三次记录好数据,算出平均值。引导学生结合测量胸围差的实验结果,分析下面两个问题,从而引出胸廓上下径的变化:1.为什么同学之间的胸围差有差别?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教师引导学生做曲肘、伸肘动作,启发学生作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有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多媒体演示动画:呼吸运动讨论题:1.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2.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3.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4.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继续探究:肺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演示实验:用模型模拟膈的运动实验。出示讨论题:1.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2.手向下拉橡皮膜时,代表膈肌呈什么状态?此时胸廓的上下径有什么变化?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3.橡皮膜回缩时,代表膈肌呈什么状态?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用数据证明胸廓容积的变化。测量方法:三人一组、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最大值。下表是某位学生测量结果,以此为例计算:胸围差=吸气后胸围长度-呼气后胸围长度。状态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静8080.580尽力深吸气时909190.5尽力深呼气时7877.478.2分析试验结果,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观察多媒体动画,阅读书本相关内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