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诗文》开设与开发总结淇县高村镇新乡屯中心小学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诗文》开设与开发总结淇县高村镇新乡屯中心小学校本课程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新兴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学习观,这种观念对各门学科课改的推进,对素质教育的促动有着深远影响。我校的校本课程在不断的调整中日趋完善,以便能更好的展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一)、建立校本教材创建工作组织机构校长栗文利全面负责校本教材创建工作。学校全体教师为成员,负责校本教材创建工作的协调、统筹、方案的具体设计,参与校本教材创建的各项工作。学校、班级层层管理,将不断加强日常巡课检查、定期评估、奖励等制度,从而推进创建工作全面开展。(二)、研读理论,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建构包含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的一种国家课程计划框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2、我校坐落在淇河之滨,风景如画,历史悠久,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加上信息网络的齐备和一批业务精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支撑。3、校本课程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关键,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科研意识增强的有效途径。(三)、广泛研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目标。1、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借助一个周期的“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探索、试验、研讨提炼、总结经验,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地域风采、时代特征,力求让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踏上开发-----运行------管理的良性循环的轨道。2、学生发展的目标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具备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生存本领。3、教师发展目标教师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提高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拓宽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和谐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激活探索热情,促进自身专业水平提升和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4、学校发展目标通过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学校教育教学新气象,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争创县级模范学校。二、科学规划、开设校本课程。(一)、确立《中华经典诗文》教育校本课程1、我校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学校的资源、地理条件的分析拟定开发人文素养、健康素养、科学素养、审美素养、生活技能五大类结构的校本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于我校现有条件,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中华经典诗文》校本课程的开始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经典诵读为抓手,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瑰宝,濡养精神,润泽心灵,养成少儿文明礼仪习惯,初步具有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顽强的意志,为幸福健康人生奠基,厚积薄发,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修正思想,提升品位,丰富底蕴,健全人格。提升教师素养,在古典传统文化教学与沉淀中,形成“博学、睿智、自信”的儒雅教师群体形象;把学校建设成典雅诗园,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鲜明的个性化品牌学校注重小学课程内容的衔接,尽可能避免同内容的重复开发。2、以“国学经典进校园”这核心内容,实施我校《中华经典诗文》校本教材课程资源开发,以教师分组开发教学资源----每周设立一节国学课-----组织实施-----学校考核为基本实施模式。精心编辑印制了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诗文》选编,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作品推荐给孩子们。把《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唐诗三百首》、《小学必背古诗七十首》等穿插到各年级,最终由学校编辑成册,形成我校的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诗文精选读本》。这样既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