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部分试题(东区)一、单选题:1、非胃肠道接触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A)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状态。A.皮肤或黏膜B.血液C.口腔D.空气飞沫2、医疗废物不包括(D)A.液体血液B.半液体血液C.潜在传染性物质D.传染性物质3、医疗卫生机构所采取的一整套预防控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程序和措施是(B)A.普遍预防B.标准预防C.接触后预防D.接触预防4、对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每两年至少进行(B)总结、检查和修订,并随工作任务、程序和工作岗位的变化及时改进。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5、非可能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主要工作场所(D)A.医疗机构B.血源性病原体研究实验室C.血源性病原体临床实验室D.废品回收站6、当工作台面的塑料盖布或防渗透的吸水纸被明显污染时,应该(C)A.立即消毒B.继续使用C.立即更换D.用抹布擦两遍7、HBVHCV和HIV制备场所若是在同一建筑物内,工作区和开放区至少通过几道门(B)A.1B.2C.3D.不用分开8、乙型肝炎病毒接触者,进行乙型肝炎抗体追踪检测,应在最后一剂疫苗(A)A.接触1个月—2个月之后B.接触3个月—4个月之后C.接触5个月—6个月之后D.接触7个月—8个月之后9、预防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毒职业暴露后(B)小时内应用最好。A.6小时B.4小时C.24小时D.8小时10、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在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治疗、护理、卫生工作操作时,要戴(C)A.无菌手套B.清洁手套C.双层乳胶手套D.耐热手套11、预防锐器损伤应采取的措施有(B)A.减少锐器使用B.及时处理使用后的锐器C.不携带锐器走动D.医务人员进行疫苗注射12、如果血液喷溅到完整的皮肤上应使用(B)清洗污染的皮肤。A.肥皂液B.流动水C.含氯消毒D.75%酒精13、用人单位应在岗前培训的(B)个工作日内,为劳动者接种乙肝疫苗。A.5B.10C.15D.2014、如想早期诊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在接触(D)后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A.立即B.1周一2周C.3周一4周D.4周一6周15、在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预防性用药期间,如果证实该患者未感染血源性病原体,则应当(B)A.继续服完4周的接触后预防性用药B.立即中断接触后预防性用药C.逐步减量至停药D.重新评估,2周内停药16、为防针刺伤,错误的做法是(D)A.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B.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C.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D.针头用后立即套回针套,以防扎伤别人。17、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控理念是(B)A.一般预防B.标准预防C.接触隔离D.以上都对18、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艾滋病人的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以下哪种做法是错误的(D)A.戴手套B.防渗透性能的口罩C.戴防护眼镜D.戴纱布口罩19、艾滋病预防性用药应在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B)A.12小时B.24小时C.36小时D.48小时20、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时间是(D)A.4小时B.6小时C.8小时D.6-8小时21.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医务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佩戴的口罩为(D)A.纱布口罩B.外科口罩C.密合性口罩D.医用防护口罩22、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病原体中,最常见的、威胁最大的(A)A.乙型肝炎病毒B.丙型肝炎病毒C.艾滋病毒D.巨细胞病毒23、护理人员一旦发生锐器伤,应首先采取哪项措施来防止病原体经伤口传播(A)A.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压部位B.用流动水和消毒肥皂液反复冲C.消毒伤D.检测抗体24、对于HBV易感者受到HBV污染的锐器伤后,应在(D)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A.半小时B.1小时C.12小时D.24小时25、职业暴露的原因有(D)A.针刺B.切割C.直接接触D.以上都是26、无菌操作中发现手套破裂应(C)A.用无菌纱布将破裂处包好B.用胶布将破裂处粘好C.立即更换D.再加套一副手套27、丙型肝炎病毒接触后应在(C)小时内评估接触者的接触预后水平。A.24hB.36hC.72hD.96h28.职业接触级别越高致病危险性愈大,艾滋病病毒级别分(B)级。A.2B.3C.4D.529、职业接触培训记录应当至少保留(C)年。A.2B.3C.5D.1030、丙型肝炎病毒接触者进行抗体和丙氨酸转氨酶基线检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