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2————————————————————————————————作者:————————————————————————————————日期: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之管见【摘要】《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充分认识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精心选择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内容,正确运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渗透重要性内容途径新课改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使之成为有深厚文化素养、知识更加丰富、身心更加健全的现代中国人,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目标。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培养?在此我想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一、充分认识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以及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与情感态度等方面做了如下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善待生命、关注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与审美情趣;树立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树立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因此说,历史教育只在育人、立人目标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健4全的人格与坚强的意志,学生才会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产生高度的责任感。我们都知道,初中生往往存在着逆反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自主要求越来越强烈,自我表现欲望越来越旺盛,急于想表达个人的意见,却不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同时,社会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例如网络、家庭负面影响、社会消极群体等因素都会导致学生的忠、孝、节、义等道德观念受到侵蚀。所以说,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使命要求。著名的历史学家白寿彝曾经说过:“历史教育的关键主要有这样三条:一讲做人的道理;二讲我们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三讲历代王朝的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由此可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学会做人,是历史教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二、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一)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5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夫之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罗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