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语文月光曲2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二、检查预习情况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莱茵幽券蜡瞎陌盲键粼缕恬汹录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券下边是刀不是力恬不念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幽的笔顺是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陌生生疏,不熟悉。清幽凄清而幽静。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三、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四、练习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微弱的烛光十六七岁的姑娘清幽的月光微波粼粼的海面上轻纱似的微云雪亮的浪花恬静的脸上大大的眼睛波涛涌汹的大海美妙的琴声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抄写生字新词。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1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四、填空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板书月光穷兄妹。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