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提出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倡导自主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首要任务。目前的教案,还或多或少存在教师中心论,课堂上教师讲得多、示范多,学生讲得少、操作少、思考少。教案目标唯书、唯知,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主体性品质的培养等。教师的思维固化、教案枯燥,自主学习教案资源缺乏,是造成教案“他主学习”盛行的主要根源。传统满堂问的教案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学生常常在盲目、“无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作业,很少能独当一面地从事完全自控的学习活动。这种缺乏能动性、自觉性的被动学习,完全丧失了促进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广大教师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烈需求,但缺乏这方面的方法指导和教案资源支持,一旦解决了这些问题,让教师科学优化课堂教案,使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能力和实现程度获得一个突飞猛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得新知识能力的新公民。、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并使之成为他们的学习习惯。()改变当前课堂上教师讲得多、示范多,学生讲得少、操作少、思考少的课堂教案现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学习主体性品质的培养。()进一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资源,使学生能够从事完全自控的学习活动,能够能动地、自觉地学习,促进主体成长和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得新知识能力的新公民。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国外学者一致指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2/7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国内学者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本课题的研究,将紧紧依托课堂教案改革发展的趋势,积极调整和优化课堂教案策略,为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办学内涵,实现学校个性化发展,筑就一个新的历史平台。仔细借鉴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努力做到:()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起来,让课堂教案充满民主、充满个性、充满人性,让课堂教案活起来。()在教案理念的追求上,在课堂教案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案评价上,从单一的对教案结果和结论的评价走向对教案过程与教案结果相统一的评价。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我们开展“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是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重点研究怎样在教育教案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独立地获取知识,探求新知,达到学会、会学,以此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构建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要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这种构建不可能有他人代替,而是主动地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学习是个体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是学习者自己以原有经验系统(知识基础、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构建自己的理解。学习并不是信息的简单积累,他同时包含出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的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当问题呈现给学生时,学生往往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教案不能无视学生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