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试验报告资料VIP免费

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试验报告资料_第1页
1/37
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试验报告资料_第2页
2/37
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试验报告资料_第3页
3/37
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刘峰7.2.2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观察学习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2.记录单位阶跃响应曲线;3.掌握时间相应的一般方法;二、实验内容1.二阶系统G(s)=10/(s2+2s+10)键入程序,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录系统的闭环根、阻尼比、无阻尼振荡频率;记录实际测去的峰值大小、峰值时间、过渡时间,并与理论值比较。(1)实验程序如下:num=[10];den=[1210];step(num,den);响应曲线如下图所示:(2)再键入:damp(den);step(num,den);[yxt]=step(num,den);[y,t’]可得实验结果如下:记录实际测取的峰值大小、峰值时间、过渡时间,并与理论计算值值比较实际值理论值峰值1.34731.2975峰值时间1.09281.0649过渡时间+%52.48362.6352+%23.47713.51362.二阶系统G(s)=10/(s2+2s+10)试验程序如下:num0=[10];den0=[1210];step(num0,den0);holdon;num1=[10];den1=[16.3210];step(num1,den1);holdon;num2=[10];den2=[112.6410];step(num2,den2);响应曲线:(2)修改参数,分别实现wn1=(1/2)wn0和wn1=2wn0响应曲线试验程序:num0=[10];den0=[1210];step(num0,den0);holdon;num1=[2.5];den1=[112.5];step(num1,den1);holdon;num2=[40];den2=[1440];step(num2,den2);响应曲线如下图所示:3.时作出下列系统的阶跃响应,并比较与原系统响应曲线的差别与特点,作出相应的实验分析结果。(1)试验程序:num0=[210];den0=[1210];subplot(2,2,1);step(num0,den0);title(‘G(1)’);(2)响应曲线如下图所示:4.试做出一个三阶系统和一个四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并分析实验结果三阶系统G(s)=1/(s3+s2+s+1)四阶系统G(s)=1/(s4+s3+s2+s+1)(1)试验程序(2)响应曲线三、实验结果分析(1)系统的阻尼比越大,其阶跃响应超调越小,上升时间越长;系统的阻尼比决定了其振荡特性:当阻尼比在0~1时,有振荡,当阻尼比>1时,无振荡、无超调,阶跃响应非周期趋于稳态输出。(2)当分子、分母多项式阶数相等时,响应曲线初值为非零初值;当分子多项式阶数低于分母多项式阶数时,响应曲线初值为零。(3)当系统分子多项式零次相系数为零时,响应曲线稳态值为0;当系统分子多项式零次相系数不为零时,响应曲线稳态值为1。7.2.3控制系统的脉冲响应一、实验目的1.观察学习控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2.记录单位脉冲响应曲线;3.掌握时间相应的一般方法;二、实验内容1.二阶系统G(s)=10/(s2+2s+10)键入程序,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录系统的闭环根、阻尼比、无阻尼振荡频率;记录实际测去的峰值大小、峰值时间、过渡时间,并与理论值比较。试验程序如下:(1)脉冲响应曲线(2)实验结果记录实际测取的峰值大小、峰值时间、过渡时间,并与理论计算值值比较实际值理论值峰值2.08162.1000峰值时间0.39740.4000过渡时间+%53.87453.5000+%24.86794.40002.二阶系统G(s)=10/(s2+2s+10)(1)修改参数,分别实现deite=1和deite=2响应曲线试验程序响应曲线(2)修改参数,分别实现wn1=(1/2)wn0和wn1=2wn0响应曲线试验程序响应曲线3.时作出下列系统的阶跃响应,并比较与原系统响应曲线的差别与特点,作出相应的实验分析结果。(1)试验程序如下:(2)响应曲线如下图所示:三、实验结果分析:(1)系统的阻尼比越大,其阶跃响应超调越小,上升时间越长;系统的阻尼比决定了其振荡特性:当阻尼比在0~1时,有振荡,当阻尼比>1时,无振荡、无超调,阶跃响应非周期趋于稳态输出。系统的无阻尼振荡频率越大,阶跃响应的反应速度越快。(2)当分子、分母多项式阶数相等时,响应曲线初值为非零初值;当分子多项式阶数低于分母多项式阶数时,响应曲线初值为零。(3)当分子、分母多项式阶数相等时,响应曲线稳态值为0;当分子多项式阶数低于分母多项式阶数时,响应曲线稳态值为1。7.2.4控制系统的脉冲响应一、实验目的:1.利用计算机完成控制系统的根轨迹作图;2.了解控制系统根轨迹图的一般规律;3.利用根轨迹进行系统分析;二、实验内容:给定如下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作出它们的根轨迹图,并完成规定要求。1.G01(S)=Kg/[S(S+1)(S+2)](1)准确记录根轨迹的起点、终点与根轨迹条...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试验报告资料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