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城乡差异化研究摘要:建国初期,由于社会结构和以工业化发展为主的经济战略等因素,使得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之初就沿着城乡二元结构开展各自的保障功能.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二者的保障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无论在保障模式、管理体制还是保障水平等方面,城镇和农村都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化造成的社会不公、收入差距巨大等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及城乡统筹发展,因此迫切地需要对这种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城市的改革重点是体系的水平的稳步增长;而落后的农村则要在保障水平、保障项目及覆盖范围上都有所提升,从而早日实现统筹发展.关键词:社会保障体制;城乡差异;体制改革;统筹发展根据我国城乡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环境的二元化事实,分别针对城镇和农村建立了不同的保障体系.在城市建立了全面的保障体系,主要是国家承担责任主体.在农村,则在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低层次的保障制度.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整改,城镇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建立了符合居民需求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及社会救助.与不断进步的城镇社会保障相反,乡村社保体系不但没有大的提升,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倒退的现象.特别是经历经济体制改革之后,集体经济解体,之前的保障体制已不适应现实的需求.这种二元化体制无论是在模式、体制,还是项目、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近年来国家虽然致力于农村的发展,但是这种城乡之间的差距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1社会保障体制城乡差异化的表现1.1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同模式1951年,在《劳动保险暂行条例》颁布之后,城镇和农村采取两种不同的保障模式.城市社会保障主要经历了“企业+社会”、“国家保障”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之后,实行了一种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障模式.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成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及基金运营、增值保值也趋于完善,成为一种社会主导的保障模式.相对于城市保障模第1页共6页式的不断改革,农村的保障模式的转变似乎更加坎坷,但无论如何发展,保障模式仍以家庭保障为主.1999年至今,实行的保障形式是家庭保障和国家救济相结合.由于资金挪用、管理不严等问题,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停滞不前,另外农村合作医疗还在初级阶段,现有的社会保障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从农村的发展进程来看,由于它的生产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从而决定了以家庭保障为基础的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1.2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发展不均衡从保障项目来看,城镇建立了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险项目,同时还发展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相比之下,农村的项目种类就显得十分匮乏.在农村,只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了养老保险,而在个别地区开展的医疗及生育保险更因为缺少资金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农村社会保障中,失业和工伤保险更是处于空白阶段.从社会保障基金的量来看,这种城乡差距也是非常巨大的.以养老保险为例,2006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年基本养老保险支付待遇已经达到10325元,而农村仅为695元,城镇居民的待遇水平约为农村的15倍.从一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家虽然对城镇及农村的社会保障发展都有所投入,可是保障基金投入的比例明显倾斜于城镇的发展.从筹集资金的方式来看,城镇社会保险资金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承担,国家投入比例最高;农民则主要由自己缴费,国家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可见国家资金投入水平的差异.1.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差距城镇社会保障随着国家的整改,覆盖范围越来越大.与这个情况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资金缺乏、覆盖范围小、覆盖率较低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调查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XX年,参加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的人数已达到28652万人;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8296万人(其中职工21041万人,退休人员7255万人);失业保险的覆盖率达到了17043万人①.但是农村的覆盖率还很低,一些数据显示在非贫困家庭中还不达50%,在贫困家庭的参保率不及25%.有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农民工的养老和第2页共6页医疗保险比例还不到五分之一,由此可明显地观察到城乡覆盖面的差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