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与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村变革的一个新起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如何科学测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质量和水平,客观评价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我们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见附表),对我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测算。2006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指数为63.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6个百分点。一、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及标准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我们共确定了26项指标及其标准,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生产发展方面(权重30分)共7项指标。用粮食自给率反映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用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反映农业抗自然风险能力;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反映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用人均肉类拥有量和人均奶类拥有量反映畜牧业发展;用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情况;用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反映城乡统筹发展情况。2、生活宽裕方面(权重30分)共8项指标。分别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农村生活用汽车拥有率、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来反映。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包括电话、电视和计算机三个方面,强调农民信息化的重要性,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生产、传播第1页共4页和消费非常重要,信息就是生产力。3、乡风文明方面(权重15分)共4项指标。分别是人均受教育水平、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乡镇图书馆覆盖率和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4、村容整洁方面(权重20分)共5项指标。分别用安全饮用水比重、清洁能源比重、卫生厕所比重、室外道路和森林(草地)覆盖率等指标,来反映村容整洁情况和农民生活环境。5、管理民主方面(权重5分)共2项指标。用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和对村民自治的满意度来分别反映这两方面内容。二、我县新农村建设现状的测算情况从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看,2006年我县生产发展的实现程度为60%,生活宽裕的实现程度为51.7%,乡风文明的实现程度为94%,村容整洁的实现程度为56%,管理民主的实现程度为100%。由此可见,农民生产、生活和村容整洁方面的差距相对较大,乡风文明也存在一定差距,而管理民主方面已基本达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分单项指标看,2006年我县已有7项指标已经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8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在100%与60%之间,11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小于60%。三、我县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差距与问题初步测算结果显示,我县部分指标实现程度低,个别指标进展缓慢,特别是在农村居民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方面实现程度较低,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需要着力加强。(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相对较慢,规模偏小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县目前小城镇发展相对较慢,规模相对偏小。据有关专家研究,一个城镇只有当镇区人口达到2万人时,才能明显发挥经济中心对镇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作用,超过5万人则可以对周边若干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作用。全县目前24个乡镇中,只有2个镇区(五云镇、壶镇镇)人口超过2万人,其中五云镇镇区超过5万人。2006年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达到32.72%,第2页共4页实现程度为59.5%,受资金、土地等限制,小城镇发展仍不容乐观,要想达到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55%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压力较大。(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06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60.7元,实现程度为59.3%,比2005年增长7.1%,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3.96,并有逐年扩大趋势。(三)农村居民受观念和收入偏低影响,消费水平滞后。由于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