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人民版必修三1、知识与能力: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不同结局,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最后确认为救国就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II的相关内容。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本课有关名词术语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如条件允许,可安排两课时以开展研讨交流,进行本专题的小结,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到位的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课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2、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自主预习课前准备知识梳理: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⑴传入条件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②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③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⑵代表人物:①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②资产阶级革命派——朱执信: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③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⑶宣传特点: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2、正式传播⑴主要原因: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②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③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⑵代表人物:李大钊①李大钊号召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②五四运动前:歌颂十月革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③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他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学习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中国的知识分子?答:提示:(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救亡,通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机会;(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4)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5)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向往的大同理想,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二、新思潮的竞起1、原因:⑴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爱国青年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出现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⑵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2、新思潮竞起的表现⑴无政府主义:主力:20世纪初经留日本和法国学生介绍进入中国;流行较早,影响较大。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政府,希望建立没有任何政府的社会。⑵新村主义:主力:五四运动前从日本传入。主张:赞扬共同劳动、相互协作和共同消费的新生活。⑶工读互助团:主张:幻想打破“劳力”和“劳心”的差别,改造社会。主力:北京大学学生。⑷改良主义:①实用主义:发源及代表:发源于美国;代表人物胡适。思想主张: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②基尔特社会主义:发源及代表:发源于英国;代表人物梁启超。思想主张:主张阶级调和,劳资合作,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