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1、先根据《自主学习丛书》,认真预习本课相关内容。“圈点勾画”重要知识,随时记录预习疑问,牢记:先预习,后作业。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认真完成导作业上的基础知识梳理,疑难处用红笔做好标画。提前完成课堂巩固练习。一、【课标解读】课标阐述: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选官制、监察和谏议制的演变过程二、知识梳理:1中央行政体制朝代中枢权力体系职能(作用)秦朝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西汉武帝中朝决策,与丞相制衡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权力分配未定型隋内史省中书省门下省同唐朝(初步形成)唐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元中书省下设六部知识梳理:2选官制度总结:朝代制度备注影响(作用)西周贵族世袭土地、人口、职务、待遇战国、秦、汉商鞅变法汉武帝察举制:地方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东汉末年前期看个人行能,后期看门第高低前期积极,后期重家世轻才德,累世公卿,门阀政治。日益腐败。魏晋南北朝士族制度门第高低隋开创科举制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分科举人隋炀帝设进士,以策取士唐完善科举制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明、清四书五经为主,试经义制策,定以八股文。束缚人们思想,1905年废除知识梳理:3历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职能朝代部门名称备注监察官员(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秦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御史府御史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刺史——监督郡国长官地方专职监察官员明清中央“科道”督察院——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业务地方按察使司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谏议制度——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隋唐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决策提出异议,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宋独立的谏官机构明清谏议机构取消三、【巩固练习】1.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2.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3.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4.《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5.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6、三省六部制形成后得以长期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A.促进民族融合的需要B.巩固统一的需要C.发展封建文化的需要D.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须填“奉行”而已。请依据以上材料,填充表格:体现的制度制度的主要特点历史影响材料一政权与族权结合或“国”与“家”紧密结合、王权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材料二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深远中央: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三教师评价批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