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测试要求: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分封制;宗法制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梳理:一、西周分封制1.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3.分封的对象: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4.内容1)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2)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一分为二)6.崩溃:西周建立——春秋时,名存实亡(周天子势力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二、西周的宗法制1.概念: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实质)2.基本内容: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于是,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3.特点:1)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3)大宗和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4.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5.影响: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探究活动: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能力测试:1.右图是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此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该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A.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B.说明周王朝实行井田制C.体现周朝的甲骨文已成为成熟文字D.说明周王对于功臣的重视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3.据说周公(西周)东征后,“封建亲戚,以番屏周”。从中得出的信息有①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和姻亲②那时中国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③分封制属地方行政制度④分封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周王朝统治()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4.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而者并无关系5.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6.《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7.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统辖关系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D.体现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