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的母亲[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能概括出母亲的形象。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教学重点]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教学设计]1、课文类型:讲读2、设计时数:2课时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歌曲录音[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朗读查找的关于母亲的诗词、格言、警句投影1“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大家准备得很充分,我们每个人都在母爱光环的照耀下成长,在母亲的目光的关注下成长。请听诗歌朗诵:《妈妈的目光》。同学们,母亲不仅仅给了我们温暖的爱,同时她也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先生的母亲,共同了解一下胡适先生的第一位老师。投影2二、作者及其母亲简介(看课前提示及注释1)投影3、4、5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传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提示及要求:1、抓住关键句、段。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四、学习课文内容1、既然课文是写“我”的母亲,那么请大家找出文章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说母亲是“慈母”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明确: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2、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从胡适一生的追求与奋斗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那么,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看哪一组的同学最懂作者。投影6请数名学生上黑板写。师生共同指正。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请学生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投影早训、催上早学严厉重罚、舔病眼慈爱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仁慈、温和感谢受气,忍耐、悲哭气量大、性子好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刚气,不受人格侮辱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人格侮辱。那么你能再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小结我对母亲的深情吗?(感谢)五、同学们,胡适,这位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让我们带着内心真诚的感谢再次走近胡适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请大家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请两名同学朗读。六、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