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11.11)一、选择题1.甲午战后,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日本根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就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只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作者想要说的是A.国际关系中实力和正义同等重要B.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C.日本的“铁拳”比中国的正义更实际D.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2.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的变局》中指出“……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材料所述事件是指A.九一八事变B.义和团运动C.甲午战争D.卢沟桥事变3.晚清著名外交家郭篙煮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篙煮辞职。这说明A.部分官员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B.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C.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垢病D.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4.《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人欣喜若狂,“人们纷纷谈论我们这次可是一举而要为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需要效劳了”。然而,“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使他们看不见障碍”。英国人之所以估计过于乐观,是因为A.受到过去的殖民“经验”的蒙蔽B.忽视了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力量C.忽视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决心D.认为中国人乐意接受他们的效劳5.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喷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6.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A.清政府屈辱外交不得人心B.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意识觉醒C.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7.《(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材料中的“战”()A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B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C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8.1844年,大臣耆英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这表明耆英主张()A对外妥协以换取和平局面B全面学习西方国家外交礼仪C废除天朝上国的外交规制D对外交往应变革“夷夏”礼仪9.恩格斯曾提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事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恩格斯认为()A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B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C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D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传统体系和对外开放10.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大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马克思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