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二)屈辱与抗争第39课从洋务新政到辛亥革命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分数_________一、选择题(共30分)题123456789101112131415答1、“‘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C.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2、“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最进步的思想。”(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脑戈登语)这里的“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理解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改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D.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3、据1887年《海关报告》,牛庄土纱每包(150公斤)售价白银87两,洋纱每包(150公斤)售价仅白银57两,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不包括A.洋纱因价廉而更具竞争能力B.土纱以质优受到用户的欢迎C.机器生产对手工生产的优势D.洋纱的运销受到特权的保护4、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A.发展迅速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C.内部管理不善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5、“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殊为共和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官员称呼的变化反映的历史演变是A.民主共和→君主专制B.农耕文明→工业文明C.等级分明→民主平等D.自然经济→商品经济6、百日维新措施中,使“举国守旧迂缪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是A.各省保荐人才B.裁撤政府机构裁汰冗员C.废除八股取士D.设农工商总局鼓励商业7、在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一个广东人北上天津,希望拜见清政府的重臣李鸿章,表达自己“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主张,却遭到了拒绝这个广东人是A.洪秀全B.康有为C.梁启超D.孙中山8、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余年之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这里“大梦唤醒”的表现是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C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性,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9、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的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人物是A.孙中山B.宋教仁C.陈独秀D.鲁迅10、辛亥革命被誉为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一座丰碑,主要原因在于:A.结束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B.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法令C.推翻清朝统治,恢复汉民族的统治D.制定《临时约法》11、鲁迅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近代某一思想:“……学习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这一思想是指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12、19世纪70年代以后,苏伊士运河开通,上海至伦敦.旧金山的电报线路接通,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列强经济侵略角度来看,这种变化将更加有利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A.司法干预和政治操控B.文化渗透和思想控制C.调兵遣将和军事侵略D.商品倾销和原料收购13、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扩张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14、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下便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令老太后实在难以忍受。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