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情境题对数学阅读影响的个案研究【摘要】学生在解题前首先要进行数学阅读,之后根据题目已知和未知的信息进行整理、内化,再进行解题,数学阅读的过程考验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知识等,但数学阅读有时也受题目的设置情境的影响,比如自然情境和生活情境,学生对于生活情境很熟悉,就很容易找出数量关系,但是有的自然情境不在已有的经验里,学生在数学阅读的时候就会受到干扰。【关键词】自然情境生活情境数学阅读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正规的教育,学习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开始接触的数学题主要是以彩图、卡通人物、实际生活为背景的题目,其中最难的是文字叙述题,这与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不一样,高年级学生解决的图形、图表的题目更加困难,因为这需要学生进行题目整体的阅读,把图形、图表里的已知信息进行翻译、整合和内化,最终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解题。一、问题情境的分类梳理人教版一年级与二年级的数学教材可知,数学题目主要是以各种情境进行设置。如果根据问题的呈现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有插图或图片的呈现方式和文字叙述的呈现方式[1],其中有插图或图片的呈现方式就是题目主要是以图片信息呈现,图片信息包括数量关系、人物关系、问题呈现等;文字叙述的呈现方式主要是借助语言叙述来进行题干或者是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表达,语言用于书面上多数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呈现。如果根据题目设置的背景来分类,可以分为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社会环境、科学环境,其中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主要包括学生的校园生活(排队、春游等)和家庭生活(买东西、价格等);社会环境包括比赛、环保、植树等;科学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植物、动物),也包括技术过程。如果根据问题情境的干扰情况来划分可以分为有干扰和无干扰[2],有干扰包括设置题目时加入数学术语、调整语言顺序或者是多余条件,无干扰是符合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二、数学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阅读的定义喻平(2020)对于数学阅读指出,其包括对教材的阅读、问题解决中对题目的阅读和课外数学材料的阅读。数学阅读的心理过程包括内化、理解、推理与反省4个阶段。内化是指个体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信息的过程,主要包括对信息的选择性编码和语言互译。理解是对材料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过程。数学材料的阅读总是伴随着推理,而反省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自我提问。[3]数学阅读是在解决问题中学生自身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过程,包括联想、计算、分析、推理、比较、演绎、总结等等,因此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数学思想、数学习惯、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品质等的综合运用。不同于语文阅读材料,数学阅读的材料或者相关题目一般比较注重逻辑性、关联性和总结性。数学阅读偏理性化,强调对图形、图标、计算、符号等等的认识或者概括,但是语文阅读偏文科化,促进学生情感的细腻,文字或词语的运用。[4]三、自然科学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数学阅读的影响不同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数学阅读有着不同的影响。题目所表达的数量关系一样,但是问题设置的情境不一样,对学生阅读也会产生影响。问题1:池塘里有10只蝌蚪,经过一段时间后,有3只变成了青蛙,问没有变成青蛙的蝌蚪有多少只?问题2:爸爸手里有10元钱,花了3元,问爸爸手里现在有多少钱?题目来源是一位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所出的一道练习题,其目的是想让学生对于减法的数量关系和计算进行训练,但是整个班的学生关于这道题的正确率并不理想,所以这道题的结果作为整堂课的教学检验是非常不理想的,教师自身很困惑。这道题的设置影响学生对于题目的解读。结合自身资源,找到现在的低年级数学教师,对两道题进行比对和评价,教师普遍认为两道题一样,列式都是10-3=7,都是考查学生的减法运算和减法的含义,但老教师认为问题1的错误率应该比问题2的错误率要高,询问原因的时候,受采访的老教师主要表达的是结合自身经验,教得多、学生错得多了就知道了。用这两道题进行简单的测验,从班里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