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多样化特征直接影响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品质等方面,德育工作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0年)》中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宏观指导作用。各高校在《纲要》指导下,对德育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和总结,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下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德育内容是其影响的因素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对德育内容进行深入反思。一.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我国高校德育内容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德育任务、当前的形势及青年大学生的品德水平确定的。德育内容决定德育的方向,体现德育的性质,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展现。“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人们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在社会主义社会,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人们社会主义品德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等学校德育内容是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是中学德育内容的深化和延伸,要针对高校学生及各学习阶段的特点安排德育内容”。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以xxx理论教育为中心内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重点的、相对稳定的内容体系。从理论上讲,就是高校的“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二.高校德育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高校德育内容不断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高校德育整体实效性不强,高校德育内容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1.德育内容时代感不强,缺乏针对性德育内容针对性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不强是当前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首要问题。高校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德育内容所能达到的德育目标与这种高远的德育目标相距甚远,这容易使德育目标停留于表面文字、流于口头形式。学校应当指导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理想以使其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应用怎样的思想教育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其成为有文化的人?用怎样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学生以使他们能遵纪守法?这是德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高校“两课”教育经过前后几次的改革,高校德育教材不断修改,但至今仍未能出现一本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满足大学生自身需要的教材。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思想道德体系交替时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新思想、解决新问题的德育教学用书。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制定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具体的德育内容体系,德育课程中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内容太少,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时效性差,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德育的实效性不高。2.德育内容政治化倾向严重,忽视学生的生活教育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功能是德育的首要功能,偏离政治方向,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道德教育一直渗透着政治思想因素,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政治信念的教育,有可能造成德育泛政治化倾向。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内容存在着政治泛化倾向,政治教育高于一切。一方面,使大学生对目前德育产生厌倦情绪或者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这种过分强调高境界的道德教育,必然是对生活教育的忽视,使大学生缺乏面向社会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道德教育是失败的,在这种内容的指引下学生很难将道德知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习惯。亚里士多德说:“德性则由于先做一个一个的简单行为,而后形成的,这和技艺的获得一样。”“道德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