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林业局京津风沙源治理建设总结xx县位于xx省西北部、XX省高原南麓,地处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属xx省六大沙区的坝上沙区。平均海拔1400——1600米,全县总面积4185平方公里,退耕后现有耕地面积158.5万亩。总人口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5万人。县内辖18个乡镇,366个行政村,1167个自然村。全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不足392毫米,年蒸发量1772毫米。无霜期95——105天,年均气温3.6℃,七级以上大风日数53天。全县有主要风口25处,其中黑风口是xx省六大风口之一。高寒、干旱、多风、无霜期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本县的主要气候特点。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情况“一阵风来一阵沙,百里行路无人家,初冬未至冰先结,老死不见桃杏花”是过去坝上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九卜树”“一卜树”这些地名既是对过去张北树木稀缺的真实刻画,也承载了张北人对树木的情怀和渴盼。建国初期,全县仅在桦皮岭分布着967亩天然桦树次生林。由于林木稀少,风沙危害极为严重。有民谣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春天刮出山药籽,秋天刮出犁底层”。为了治理风沙危害,改善生存环境,张北历届县委、政府把造林绿化列入全县工作重点,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现如今林进沙退绿成荫的可喜景观在张北随处可见。昔日黄沙漠漠的坝上高原正在筑起一道绿色“长城”。2000年5月13日,朱容基总理视察了xx县二台镇波罗素“三北”防护林工程,对张北30多年来,坚持不懈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肯定。同年,省委、省政府在我县启动了退耕还林试点工程,2001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我县相继启动。我县抢抓国家实施环京津生态建设的机遇,依据本县实际确立了“为京津阻沙源、为张北增资源、为百姓拓财源”的工程建设方略,全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使我县林业生态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退耕还林工程:经过2000年、2001年两年试点和2002年至2009年八年全面铺开实施,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92.7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6.26万亩、退耕地种草1.87万亩,荒第1页共6页山匹配造林44.63万亩,工程涉及全县18个乡镇,334个行政村,68382户,22.92万人。工程多次代表省、市接受国家核查,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2004年1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来xx县进行春节慰问时,还专程到xx县馒头营乡退耕还林工程区进行了实地视察。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从2001年至2009年共计完成26.2万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5.9万亩,封山育林18.3万亩,农田林网工程2万亩。塞北林场建设工程:1999—2007年九年共计完成4.6万亩。在这一时期,使全县防沙治沙工程形成了“两带一网一片林”,即沿坝头的防护林带,西北部沿县的防风固沙林带,中北部农牧业防护林网和西部防风固沙片林的林业建设格局,建成了一个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净化京津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起到了为京津阻沙源,为张北增资源,为农民拓财源的作用。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成效林草覆被总量提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实施以来,全县项目区新增造林面积102万亩,全县现有林面积169万亩,其中成林面积由1999年的67万亩增加到147万亩,林木覆被率由1999年的11.6%,提高到2009年的25.4%,提高13.8个百分点。树种结构得到调整。针对坝上树种单一,常绿树种、灌木树种少的特点,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进一步加大了树种调整力度,根据我县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加大了沙棘、柠条、枸杞、山杏等灌木树种和樟子松、云杉等常绿树的造林力度,同时试验引进紫穗槐、柽柳、饲料桑树、胡杨、四翅滨藜、金银花、等新品种,改写了我县工程造林树种单一的历史。造林模式更加科学。根据我县特殊的立地条件,在林种、树种规划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南部坝头区,营造水源涵养林,以针叶树种为主;中部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以灌木及阔叶乔木树种为主;西部丘陵区,营造防风固沙林,以生态、经济兼用型灌木树种为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首先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大风日数由过去的90多天减少到30天左右,沙暴日数由26天减少得到5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