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意义何在?潘云鹤(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院士)我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我们在认识它的时候,要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来认识智慧城市的意义,我想至少有这样三点:第一点,它非常符合中国发展城市现在进行科学发展的时代需求。大家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什么,今年的报告累次指出是信息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还有国际化,智慧城市概念刚好把这五个化的特征集成在一个城市里面,所以它是以“信息化”为抓手推动另外“四个化”进行融合发展,很符合现代中国的高水平城市发展的历程,这个概念比IBM的要大,我想你们在编写过程中一定加以了改造,我认为这个概念很值得城市的领导来推广;第二个,它非常符合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律。我们拿物联网来讲,物联网发展一定首先是大量信息传感器,传感器要产生信息,要收集信息,这是物联网发展的第一步最重要的特征,温总理讲要感知中国,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没有这一步就无法进一步发展(无锡抓住了第一步),第二步,有了信息怎么办,就要进行提取这些信息,什么“云计算”等就开始出现了,第三步,就要拿这些信息来进行智能化的服务和智能化的管理,所以是也从数据化、网络化向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所以提出智慧城市理念也必然吻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律,表面化向深入化发展,深入化实际上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智慧化,智慧化的技术来讲就是大量有智能技术的应用;第三个,它非常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需求。大家知道从“十一五”走向“十二五”,在这样一个转折当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特征,其中,概而言之重要的特征,中央讲是结构调整,搞科研的人讲是从追赶型转向创新型,我们发展到这一程度,前面这一层次我们的发展模式、经济模式,大部分都是模仿发达国家的前期规律,无非是希望跨越式,能够走得快一点,金融危机以后,我们醒悟了,应该把我们中国自己的独有的东西发挥出来,从科技上来讲,我们开始的863主要目标是经济追赶型、经济跟踪型,但是到最近一阶段,我们要发展自己的东西,这样一个转换的关键时刻,我们提出来,中国宁波等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发展,我认为非常吻合这样的一个阶段性的特征需求,实际上我们在依靠布局市场经济模式、依靠环境体制改革,这个是前一个阶段,我们后面的阶段要向科技化、要向智慧来进行,我认为无论从经济结构调整也好,从科技要遵循创新也好,是非常吻合的。因此,我建议这个规划不要光限于信息化,要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中解放出来,我认为他们主要局限于信息化,而我们实际上要进行五化融合,正如《规划》上讲的,我们要用信息化推进到智慧化,信息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敲门砖,智慧化是一个城市科学发展的体现和优势,非常重要的,是要用更加广阔的视野,有些问题光靠信息化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比如说城市的交通拥堵,智慧城市一定要解决城市的交通拥堵,智慧交通,最近刚好参加北京的城市交通拥堵的研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有几种方法,最重要是城市要规划得好,规划不是信息化的东西,但是信息化可以使得规划更好,没有信息化,规划也没有办法做好,你首先要把信息收集起来,你才能够把规划做好,当然,交通更需要信息化。所以,不要局限于信息化,要从信息化走向智能化,要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看待“智慧城市”这样一个理念。第二个,在这个规划中,要注重中国特色,我认为既要看到全世界新的发展方式,但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我认为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来的。智慧城市的构成一个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的智慧需要各个系统的智慧,包括智慧的社会系统、智慧的物质系统以及智慧的经济系统。智慧的物质系统和智慧经济系统是城市智慧社会系统的基础,只有在基础实现智慧之后,才能建立起智慧的社会系统。而智慧的物质系统和智慧经济系统主要有:智慧的交通、智慧的能源(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金融、智慧的通信、智慧的水资源管理、智慧的商业系统、智慧的视频系统和智慧的旅游休闲等。IBM对智慧城市的描述如图所示智慧城市的定义一座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能够打造一个政府、市民与企业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