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嬉子湖蟠龙文化旅游产业初步市场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目录区域简介文化渊源旅游资源产品建议可行性分析前言:·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章文都桐城桐城好,别业卧风烟。石头路窄苔痕补,花眼墙低燕剪穿,春水屋如船。§桐城概述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郊区。桐城春秋时属桐国,汉置枞阳县、舒县,南朝置吕亭左县,隋改为同安县,唐改为桐城县。1996年设县立市。桐城系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市)和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市,市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设有国家星火密集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桐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发祥地,表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故乡。历代英杰名士群星璀璨,素称文化之乡。桐城境内,绵延百余里的龙眠山,峰峦叠翠,风光旖旎。历史胜迹,瑰丽多姿。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桐城交通便利,合(肥)九(江)铁路,206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县,历时1200余年。其间人文勃兴,代有英才。特别是明末以来桐城文化更是异峰突起,声誉高涨,域内产生了一大批影响卓著的大家名流,有被誉为“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派”大学者方以智,有以方苞,刘大魁、姚鼐为代表,拥有600人之众,称霸文坛200多年的作家集团──桐城派;近代又诞生了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清末大儒吴汝伦,中国美学的奠基人朱光潜,新儒家代表方东美,辛亥革命滦州起义军总司令施从云,前国家文化部长黄镇,围棋大师刘棣怀,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等杰出人物。桐城也因此而成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桐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工作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开拓进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里有国家标准文化馆,和“江北第一庙”的桐城文庙,以及在建的3000平方米的图书大楼、桐城派陈列馆,张迁玉墓修复工程、文庙大成殿、圣四公十二哲塑像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全市乡乡建有文化站;珍藏文物4000多件,发掘地面文物161处,每年有3万多人参观文物展览,使传统历史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博物馆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优秀地县级博物馆”光荣称号;培育了300多家门类齐全的文化市场;每年专业作者发表在国内各级报刊的各类作品1000余篇;文化机构健全,其中群众机构200多个;专业文化队伍250人,培养业余文艺骨干700多人;每年举办文艺演出等活动1000多场次,有20多万人参与;专业文艺团体多次参加省地(市)文艺调演并获奖;§桐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强调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强调与人为善、诚信待人。桐城文化虽然糅合了一些地方性因素,但同样包含了上述关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1、从六尺巷的由来看桐城文化和谐与中庸“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便是著名的六尺巷的由来,而这封家书便出自清朝著名的、有着“父子宰相”之说的张姓家族。在桐城流传着这样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是清朝桐城的张氏家族。其父指的是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其子便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时加太保,为官康、雍、乾三代,历半个世纪,为二千年封建官场之罕见。2、桐城派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