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复习篇一: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Folklore)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二.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三.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四.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稳定中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变异性是指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五.民俗的类型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所谓民俗类型,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小异。六.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1)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2)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3)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二、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三、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四、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地域性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二)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四)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工匠民俗一、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师徒关系的亲缘化,是系谱性的典型表现;(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受师承关系的制约,加上工匠间的激烈竞争,他们在技术传授上都相当保密;(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