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内容1页脚内容河南省安阳一中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试题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本部分每题1分,共48题48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2.读《晚商文化分布示意图》,据此图可知晚商时期的青铜铸造A.是该时期文化遗址的共同特征B.遗址分布和政治中心分布一致C.主要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D.随着商朝灭亡而衰落3.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4.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A.租佃式经营B.雇工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自耕农式经营5.《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B.推行抑商政策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D.农民的负担较重6.《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C.买田髓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7.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8.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文中描述的工具是A.筒车B.桔槔C.水排D.翻车9.《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时期战国西汉唐南宋清(1820)城市化率15.9%17.5%20.8%22.0%6.9%请指出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坊市界限被打破页眉内容2页脚内容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④商业发展的推动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10.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兴起和占据主导地位分别是在A.春秋战国、明中期以后B.春秋战国、唐朝C.秦汉时期、明中期以后D.隋唐时期、清朝11.元朝时期,我国农业史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主要原因是A.元朝限制对外贸易,丝绸外贸停滞B.蒙古贵族喜欢皮毛衣服,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C.元朝统治野蛮落后,社会生产破坏严重D.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进步12.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人口比例24%36%30%10%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13.《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14.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商品经济和专业市镇发展C.商帮势力崛起D.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15.“尝考历世盐法⋯⋯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