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内容1页脚内容第一章绪论1.1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3][6][12]厦门港位于中国南海及台湾海峡西岸,是我国东南沿海主要对外贸易港之一,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历来为世人所瞩目。目前的厦门港,周边围绕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台湾投资区和自由贸易区,北连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经济带,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厦门港的通航与对外贸易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发展到明朝已颇具规模。鸦片战争后,丧权辱国的清王朝又将厦门港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被迫“对外开放”,除了台湾、香港、东南亚、日本、朝鲜以外,还开通了英国、荷兰、非洲等航线。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厦门港也引来了新生。1976年1月厦门港东渡港区Ⅰ期工程正式开工,拉开了厦门港新一轮发展的序幕。而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厦门港的年货物吞吐量一直在100万吨上下徘徊。1983年2月23日,厦门港集装箱公司成立,3月28日香港“华胜”号集装箱轮首靠新建成的东渡港区1#泊位作业,4月5日举行“厦门~香港”集装箱班轮通航典礼,又为厦门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推动力。1984年12月28日东渡港区Ⅰ期工程4个万吨级泊位通过国家验收,正式交付使用。其中,1#泊位为集装箱专用泊位,引进配备了具有八十年代先进水平的日本“HITACHI”集装箱岸桥(额定负荷30.5t,外伸距30m,轨上起升高度22m,轨下12m)和TCM集装箱跨运车,成为全国唯一采用跨运车装卸工艺的集装箱码头。厦门港东渡港区Ⅱ期工程中的海天集装箱码头6#~8#泊位于1993年初步建成。当时,厦门港泊位紧张,船舶压港现象较为严重。为了缓解泊位不足,并让投资早日见到效益,海天码头于1993年4月28日在岸桥、龙门吊等设备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利用集装箱船上的吊机和驳吊配合几台跨运车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开始了试投产,创下当年吞吐6千多TEU的佳绩,而当时的厦门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只有15万TEU。随着订购的集装箱专用设备陆续到货,海天码头于1994年12月正式投产。紧接着建设的厦门港东渡港区Ⅲ期工程海天码头5#、9#~11#泊位也于2002年竣工投入使用。至此,海天码头共拥有5#~11#共7个泊位,1510m的岸线,33万m2的堆场,页眉内容2页脚内容成为厦门港最大的集装箱专用码头。与此同时,随着码头堆场的改造,跨运车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少,仅局限于提箱查验等场合,码头的整体布局逐渐被龙门吊工艺所占据。同中国许多沿海港口一样,厦门港口的发展十分迅速,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全港1983年~2004年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示意图中管中窥豹。图1-1厦门港1983-2004年货物吞吐量增长示意图图1-2厦门港1983-2004年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示意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集装箱运输在我国以至全世界范围内均空前高速发展,第五、第六代集装箱大型船舶已成为世界远洋干线运输的主要船型,由此对深水集装箱码头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厦门港现有的东渡及海沧港区的集装箱码头中,除了正在建设的海沧1#、4#、5#泊位外,均不能适应这一战略发展要求。为满足这一要求,必须规划建设能满足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和干线港要求的大型集装箱港区。2004年开始,厦门港与马士基APMT合资建设厦门港嵩屿国际集装箱码头。该项目Ⅰ期工程拥有三个泊位,岸线长1246m,码头面积70公顷,码头前沿设计水深-17m,可靠泊10万吨级(第六代)集装箱船舶,年吞吐能力不小于260万TEU。码头拟采用“堆五过六”的龙门吊操作模式,龙门吊堆场布局为背靠背布置,外加一条集卡超车道,堆存长度为32TEU(约217m)。在龙门吊跨距的选择上,马士基APMT建议采用跨7排集装箱的龙门吊(跨距为26.40m),认为该布局会比跨6排箱的增加3%~17%堆存能力。码头配套装卸设备的采购工作将在2005年下半年启动。本文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希望能解决以下问题:1.海天码头,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研究论证其在现阶段及未来发展过程中,集装箱装卸设备配备数量同码头通过能力以及运营成本的关系。如何让设备发挥最佳的投资效益,使设备的配置与其它资源、生产量相适应?从而提高码头的竞争力。2.嵩屿港区,在投产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