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2014年5月21日课题第二章第三节烷烃的结构和构象课程有机化学教学对象化工、应化、环境、环科专业大学二年级教师课时一课时教室一、教材内容分析“烷烃的结构和构象”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徐寿昌主编的《有机化学》教材第二章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基本有机化合物,能看懂有机物分子结构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烷烃的结构和构象”是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课主要是研究两方面的问题:①烷烃的结构与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度等之间的关系;②烷烃构象的透视式和纽曼投影式的写法及各构象之间的能量关系。“烷烃的结构和构象”这一教学内容是大学阶段《有机化学》领域中必修模块的重要知识,是以典型有机物(甲烷)为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基本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掌握杂化轨道理论,加深对烷烃化合物的整体认识。图1甲烷C原子的sp3杂化从教材上看,教材以分类思想、sp3杂化轨道为指导,分子构象是作为潜在的主线,先安排学生学习了基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然后从甲烷的sp3杂化角度充分认识了烷烃的结构,如图1所示,能够为本次课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合物的结构,从本质上认识分子构象问题提供了帮助,便于学生系统掌握和运用知识。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学生在认识烷烃的基本结构之后,学会从微观角度判断烷烃化合物的结构和构象。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微观空间观念,为以后有机化合物构型的确定打下坚实的基础。2烷烃的结构和构象在本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帮助学生从微观和空间角度认识,所以本课的重点是:烷烃的结构、烷烃的构象、烷烃化学性质、各种氢的相对活泼性。由于学生的对微观空间认识不足,所以本书的难点是:纽曼式和透视式的书写。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采用视频、flash动画将分子的空间结构直观化,并通过形象化的例子作比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sp3杂化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烷烃的结构和构象,也为学生日后进入有机世界打基础。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对化学现象,尤其是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探究的能力比较强;另外,他们对化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能熟练写出化合物的分子式,但分子杂化是学生首次接触,结构和构象问题也较难理解,需要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敏感度。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目标:1.了解碳原子的sp3杂化;2.烷烃分子的形成和烷烃的物理性质;3.掌握烷烃的结构,包括碳正四面体的概念,σ键的形成、结构特点和特性;4.掌握烷烃(乙烷、正丁烷)的构象及构象的表示方法(纽曼式和透视式);5.掌握烷烃化学性质(稳定性、裂解、氧化及取代反应、各种氢的相对活泼性)。能力目标:1.通过视频和flash动画等操作,使学生充分理解sp3杂化轨道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原子间的相对位置,使学生充分地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2.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原子核外电子轨道判断化合物的杂化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以及探索能力,让学生对“烷烃的结构和构象”有充分全面的掌握和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烷烃的结构和构象”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与思考其中的奥秘,并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sp3杂化、烷烃构象的透视式和纽曼投影式的写法问题的全面理解和分析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四、教学思想1.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注意运用等价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杂化原理和方法、烷烃的结构和构象,能正确的写出烃类化合物的结构。2.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提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加强对知识的整理、归纳、演绎并建立网络关系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找解答办法,最后提出解决方案。4.拓展延伸,使学生了解目前烷烃化合物的发展现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五、教学分析教学分析(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