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案设计例1/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案例李玉梅【教学设想】辛弃疾的词作运用典故较多,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理解上有困难,故引导学生学会结合注释试译全词,特殊句式加以强调点拨。另外,这是一首情调悲壮的词作,引领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体会“壮”词的内涵;通过词中画面,感受作者抗敌报国的爱国心;通过昔与今、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全词,能够读出词内在的底蕴;2.在反复的吟咏之中体会“壮”词的内涵;赏读词句,想象词中展现的画面,体悟词人的情感;3.感受作者抗敌报国的爱国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教学重点】1.三个层面分析“壮”的丰富内涵。2.赏读词句,想象画面,感受作者抗敌报国的爱国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3.情境诵读与延伸诵读相结合,把握爱国词的情感。【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激趣导入上课伊始,给大家讲述一段英雄的故事。他22岁时,曾组织一支义军部队抗金,后与耿京义军合并,并说服耿京南下归宋,就在联系事宜时,军中出了一个秦桧般的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营。此事被他得知后怒不可遏,率五十旧部连夜直闯五万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重新鼓舞了士气,就连当朝的皇帝也不禁“三声叹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案设计例2/6这位英雄是谁?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词作《破阵子》。二.解读文题: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题目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二人因为共同的抗金理想而成为挚友,这首词既是写给陈亮,也是以此词与陈亮共勉。三.初读感受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读是学习诗歌的最好途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指名朗读,全体朗读,评价朗读。四.释读体会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这首词的大意,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全班范围内交流讨论(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答疑解惑)强调三处用典:①八百里:本指牛;语出《世说新语》。这里熟牛肉。②五十弦:本指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③的卢:古代烈性的名马,三国时代刘备所乘的马就叫“的卢”。强调两处倒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意为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弓如霹雳弦惊也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弓弦如霹雳惊”,意为弓弦放箭的响声如雷鸣般使人胆战心惊。指名试译并出示译文: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中回到军营,一个连一个的军营吹响号角之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弓弦放箭的响声如雷鸣般使人胆战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的是白发已现两鬓!五.赏读品味《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案设计例3/6你觉得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是哪个字?(明确:“壮”)你觉得辛弃疾的抱负实现了吗?从哪里看出来?(明确:没有可怜白发生)是什么原因使词人沦落到如此“可怜”的境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人生。投影展示: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占领,北方人民的深重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21岁参加抗金义军,投身军事斗争,他集结两千余人起义,投奔抗金将领耿京部下,抗击敌人。回归南宋后,他力主抗金,历任湖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但朝廷没有再让他到抗金的前线。他一生反对和议、盼望早日恢复中原的主张,也未能为南宋小朝廷所采纳,而且两次被弹劾革职。从42岁至68岁的漫长岁月,词人主要在江西上饶一带的农村中度过,抱恨终身。小结:在大敌当前、民族危难日益深重的关头,把一个以身许国的志士从他的战斗岗位上撤下来,置于无所用的闲散境地;一番凌云壮志无法施展,一腔报国热情付之东流,染白了双鬓,蹉跎了岁月,理想在现实中幻灭。六.画面再现这种悲愤与苦闷借助于什么方式来排遣呢?(明确:饮醉看剑梦回连营)词中为我们重现了往日哪些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