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址位于徐水县东北约2公里处,泥河湾、、山顶洞等古文化遗址环绕着它,是中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10500〜9700年左右。遗址约20000平方米,己发现的遗迹有5条、2座和2个用火遗迹。出土遗物丰富,种类有、石磨棒、骨锥、骨针、种子和少量的夹砂深灰陶、夹砂红褐陶片、石片以及水沟等人类活动的足迹,另外还有鼠、鸡、狗、狼、猪、鹿等动物骨骼,其中部分骨骼有烧烤、切割的痕迹。南庄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至磁山、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之间的一段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南庄头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为数较多的兽骨、禽骨、鹿角、蚌、螺壳、木炭、种子,还发现了石磨盘、石磨棒各一件及骨、角器等。动物骨骸经鉴定分析,大都属于鹿科动物。在出土的文化遗物中,尤为可贵的是发现了十余片陶片,这些陶片的陶胎壁厚约0.8〜1.0厘米,烧成火候低,质地疏松。按陶质可分为夹砂深灰陶和夹云母褐陶两大类。南庄头遗址出土标本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9700-1050(年(未经树轮校正)。这些陶片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得到的地层和年代都确切的最早的陶制品之一。由这些陶片的质地推测,我国应当有更为久远的陶器发展史。老官台文化中国中游地区的早期。因首先在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但该遗址内涵贫乏,后来发掘了规模较大、同类遗存内涵丰富的大地湾遗址,一般改称老官台文化为。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流域。居民的经济生活以为主,种植黍等作物。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和石斧等。制陶业很原始,采用泥片敷贴法。以圈足碗、彩陶钵与筒腹三足罐最具特点。住房是圆形的,为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亦是圆形。居民死后埋入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等物品。该文化的发现,对了解渭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重要意义。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综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的年代结果,裴李岗文化开始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300年前后,结束于前4600年前后。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也有发现。陶器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有纹饰的器物较少。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为主,亦有较少的方形房屋,有阶梯式门道。磁山文化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期。因首先在河北县磁山发现而命名,它与裴李岗文化一样是华北早期的重要文化。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等地。1973年发掘。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5100年。居民经济生活以为主,农作物有粟。以石镰、石铲、石刀、石斧与柳叶形石磨盘为生产工具,石磨盘附有三足或四足,造型独特。饲养狗、猪等家畜,兼事渔猎。制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椭圆口盂、靴形支座、三足钵与深腹罐等为典型。陶器表面多饰绳纹、篦纹及划纹等。住房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发现较多。该文化与关系密切,有人把两者连称为“裴李岗•磁山文化”。其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缺环。后李文化遗址是山东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和人类遗存,距今8200—7800年左右。该遗址最突出的特点是文化层次多而丰富,文化堆积厚达2至5米,由上到下共分12层,包含了新石器文化遗存、两周(西周、东周)文化遗存和晚期文化遗存三大阶段。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物到清代的器皿,首尾跨越了8000年,其中的后李文化是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它的发现将山东文化的发源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后李文化遗址的发掘,将山东文化的发源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同时,整个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谱系脉络也从此清晰地显现了出来,即: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后李文化遗址”和真正意义上的“后李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李文化在后李文化遗址上,但是后李文化遗址上又不仅仅有后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