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关爱生命【导引】人类,是大自然的婴孩。对于自然,我们应怀有一颗感恩、敬畏、悲悯之心。懂得感恩,才能心怀敬畏,反躬自省,怜悯这个世界上的芸芸众生;懂得感恩,才能心怀悲悯,慈爱众生,与自然万物同呼吸共命运;懂得感恩,才能心怀博爱,“和”字当头,与成千上万的自然精灵们平等相待、和谐共处呵护生命无可奈何燕归来文/李彦荣清晨醒来,发现屋墙外的电表盒上,竟落下了一只燕子!按时节,正是“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时候,但在这被高楼围抱的城中村小楼里看到燕子,还是让人生出几分惊喜和意外。面对它,竟如他乡遇故知,满心的亲切。再听它脆脆地啼鸣两声,清新如斯,灵动如斯,携着大自然最亲切最生动的问候扑面而来,瞬间让喧嚣尘上的生活鼓荡出一股清凉的生机。那一刻,我迫切地渴望它能长久地住下来,想着每夜在它的呢喃中入眠,清晨在它的啼鸣里梦醒,那样的生活,该是诗意浪漫的吧!但它,终归是过客吧。它的家,在乡村,在农家屋檐下,而不是在城市,不是在钢筋丛林里;它定是被黑夜隔断,才不得不停靠在电表盒上暂宿。清晨到了,该又一次起程,对了,离开之前,先啼啭几声,算是对主人的致谢吧。但出乎我意料,这只燕子并未离去,而是选择在那电表盒上栖居。我却并未感觉到丝毫的诗意和浪漫,相反更充满了不适与困惑:不是说“片片仙云来渡水,双双燕子共衔泥”吗?不是说“翩翩双飞燕,颉颃舞春风”吗?怎么不见衔泥衔草的奔劳,却只是闲居在电表盒上?怎么不见比翼双飞的翩跹,却只有形单影只的孤飞?它,有一个怎样的来处?又遭遇了一个怎样的归处?或许,它是在南方的某个院落屋舍出生的新燕吧,这次远道而来,要寻找伴侣,要安家落户,要生儿育女,要把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完成,然而,到来后却发现,竟是无檐可遮、无梁可依。又或者,它是去年在这里某家檐下出生的小燕吧,长大后随父母去了南方,遭遇了无家可寄的困窘,在忍受一个漫长的煎熬后,它怀着双宿双飞、生儿育女的美好憧憬,飞跃千山万水,来到曾经出生的地方,然而到来后却遭逢了更残酷的现实一一那处城中村的家,不见了,曾经的平舍,被自建小楼取代,椽梁架构也变成了钢筋水泥,密不透风、毫无间隙的居室,全然没有了自己栖身的空间。此情此景,莫说是“谁家新燕啄春泥”了,早无“谁家”可寄;莫再问“旧家燕子傍谁飞”了,“旧家”已然倾颓。最无情,更是“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了!那一刻,面对着被拆迁掉的旧址,心念着不复存在的故园,燕子一定也感到茫然彷徨吧?无可奈何中,在低空盘旋一阵,撒几行血泪,只得另寻他处筑新居了!然而任凭城市高楼林立,广厦万间,却没有哪栋楼能让燕子停驻。因为钢筋水泥所构筑的高楼大厦,结构是封闭的,不像过去的院落平舍,以一份包容、仁慈之心,慷慨地延伸出一方屋檐,大方地让渡出几寸梁栋,而且椽头、砖瓦之间还有罅隙,这样的屋子,不只人住,还给燕子、麻雀之流提供了栖身的空间。如今的建筑却只给人住,幽闭、冷漠,没有屋檐给燕子遮风挡雨,没有梁栋让燕子搭窝筑巢。其实鸟族中,与人类关系最密的要属燕,尤其是家燕。喃语绕梁,人燕同居,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鲜活教材,更是天人合一的经典注解。“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栖息数年情已厚,营巢争肯傍他檐。”“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几千年里,燕子以翩跹姿态给人以审美愉悦;以恋旧重情给人以道德启示;以不慕富贵、贫家亦落给人以安贫乐道、安居乐业的慰藉;“以梁上君子的落落大方,证明了市井的慷慨与温情;用近在咫尺的依依亲昵,证明了人间原来并不可怕。而如今,市井却难见慷慨和温情,人间更变得可怕。不久前一则报道称,在某地一处河边的沙崖上,因为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洞,便有沙燕在其中生儿育女,然而人类为了回填挖沙后在河道留下的深坑,为了施工方便,就近从崖上取沙,于是在推土机的轰鸣中,燕子窝也被推得七零八落,打碎的卵,雏燕的尸体,或狼藉横陈,或半掩在沙土中,惨不忍睹;成年的沙燕有的在乱沙堆中寻找儿女,有的在低飞徘徊,啾啾哀鸣,声声断天,那该是家园倾覆、儿女罹难的哭号吧?半月了,那只燕子还是孤单一只。城市的冷硬无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