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家长与教师对幼儿发展评价一致性的因素分析近年来,不少幼儿园进行幼儿发展评价时,越来越重视家长的参与,而家长对此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家园共育已经从注重形式走向注重本质。但是,这样做了之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家长和教师同时发现,他们对同一幼儿发展的判断常常存在许多差异。如,某教师在本班一位小朋友的评价记录手册中注明该幼儿语言发展不好。孩子父母看到后感到很困惑,因为他们的女儿在家里不但喜欢说话,而且很会说话。为此,父母对教师很不满,认为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孩子。最近,在课题组的一次研讨会上,许多教师强烈反映,开展幼儿发展评价工作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家长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不一致,家长的评价总是高于教师。当问及原因时,许多教师认为,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只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看不到存在的问题。会上,还有教师说,为了避免与家长产生矛盾,已经不再把幼儿发展评价结果向家长进行反馈。围绕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发展评价不一致的现象及原因,我们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经过理性思考和分析,大家发现,其实,差异的存在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既非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也非教师不了解孩子,它所反映的,正是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不同评价者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一、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的行为常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与成人相比,幼儿的行为更容易受环境影响。对幼儿而言,家庭与幼儿园这两个环境存在着很多差异:人际关系不同,生活内容、行为规则不同,成人的教育要求也不同。因此,幼儿的心理感受也不同。在家里,孩子心理最放松,行为也最真实,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观察到孩子大量真实和自然的行为。,而在幼儿园里,大多数孩子更多地表现出对行为的控制和自我约束。特别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胆小的孩子,行为会更加拘谨。因此,教师与家长所看到的同一个孩子的行为就会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与环境影响更为密切的社会性与语言发展等方面。幼儿的某些行为,与环境中的刺激因素有直接关系,如争抢玩具、攻击性行为等,一般多发生在幼儿园,发生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在家里,幼儿的交往对象主要是成人,接触同龄伙伴的机会少,发生冲突的机会少,即使偶尔与年龄相仿的小伙伴游戏,一般也是在成人看护下进行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少于幼儿园。这也是家长和教师眼中同一幼儿社会性行为具有差异的可能原因。教师的情感与态度也是影响幼儿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近来年,虽然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发生了很大转变,但不可否认,仍有个别教师职业素质不高,对幼儿态度冷漠。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行为肯定与在家里不同,特别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胆小的幼儿。以语言发展为例,如果孩子害怕教师,在幼儿园感到不安和焦虑,就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也不可能在放松的状态下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因此,教师就很难看到该幼儿真实的语言发展情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多数幼儿园班额仍较大,教师与每个幼儿直接交往的机会远远低于父母,客观上也限制了教师对每个孩子进行比较全面、细致、持久地观察与评价。二、评价者个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任何评价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评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多个评价者共同参与的评价,因评价者观念不同,与被评价者的关系不同,评价结果也会不同。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之所以常常高于教师,是因为其对幼儿的评价带有更多的主观因素和情感色彩,这种情感因素或多或少影响了他们对孩子发展的客观判断。大多家长更愿意看到孩子好的一面,不愿意看到孩子发展中的问题。此外,还由于每位家长观察自己的孩子时,缺少其他可供比较的因素和客观标准,也导致了他们对孩子的评价不够客观。与家长相比,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评价则更具理性,也更客观。且他们既观察群体,也观察个体,因此,更易发现每一个孩子发展的优势与问题。这是导致家长与教师对幼儿评价不一致的评价者个人因素之一。家长与教师观念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是导致他们对幼儿某些行为评价不一致的另一深层原因。如,关于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教师大多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