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德育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原有封闭、孤立、自成体系和自我中心的状态被打破,开放性成为当代文化格局的基本特征。“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自强,不仅要通过发愤图强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要通过艰苦奋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所有制的多元和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加入世贸组织后与世界各国交往的不断扩大,西方各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不断涌入我国,使我国社会呈现多元文化的格局。一、德育和文化的概念界定及其关系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德育不仅广泛渗透到经济、文化、社会领域,而且也向经济与科技发展所开辟的竞争、传媒、网络、生态等领域扩展。而德育概念逐渐被泛化,内容逐渐膨胀,有广义、狭义之说。所谓狭义德育观,谓之“小德育”,仅指道德教育;所谓广义德育观,谓之“大德育”。而对于“大德育”的概念界定,由于其在当代德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现我国流行的大德育概念已经涵盖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等。而本文主要指的是狭义上的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促进人们道德发展的教育,是指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规范性的教育,其作用在于保持道德导向的一元性和道德底线的一元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经济发展积累“人文力”,为法制建设提供道德基础和协同力量;其任务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及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等;其内容包括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教育、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教育、社会主义人道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爱情婚姻家庭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在国外又称“价值观教育”(valueseducation)或“品德教育”(charactereducation)。文化乃是人之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本文采用的文化概念倾向于社会学家所使用的概念,即“特定群体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它表达了特定群体认知世界的共同方式,包括价值观、态度及其影响行为的信仰等。”这是将文化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认识的,那么,我们对其文化要素进行分类,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我国著名学者梁漱凕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将文化分为三方面:1.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科学、艺术等;2.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式;3.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的享用,人类对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方面。现时代,一种类型的文化,一方面,有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性,对不同类型文化有着对立与排斥的倾向,往往形成文化冲突;另一方面,也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吸收不同文化的倾向,从而不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并存的格局,使得文化的多元化空前强盛。“文化多元”本文界定是指一个国家、社会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并存共生。由上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文化分类中的许多内容都具有或已隐含有德育的意义,德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文化的形态,是不同生活方式的价值反映,并受文化整体的制约。有学者指出,文化凭借强大的型构力量,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个体接受教育、自我学习和以文化为中介的社会交往,获得文化认知,谋求文化认同,从而使得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思维。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就是在个人与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不断被建构或重构的。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多种文化观念和文化标准彼此之间相互冲撞、交流和融合,既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特色,又产生了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这样不仅给道德教育注入了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