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政策要点的国际比较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制定,要有国际比较的视角。我们主要分三个方向研究相关信息的要点。首先,关注、研究东方文化背景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德育政策和做法。例如有重点地介绍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的德育发展。在这些国家教育部网站上查到的许多重要信息,是很有价值的。一些国家的教育部官方网站进不去,只能间接获得文本参考资料,或者参考一些研究者的资料。其次,是典型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德育政策和做法,例如英法美德的一些具体的做法。最后,研究具有浓重的福利社会主义倾向的国家的德育政策和做法,例如北欧国家。其实对真正的马克思经典的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不在美国,反而在北欧可以找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子。这些福利社会主义国家,如瑞典、芬兰等,重视人权、福利和人的真正的主体性,以人为本,以生为本,非常值得我们制定德育政策的工作者借鉴。结合我国中小学德育纲要修订的要求,在按照德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评估等方面来梳理不同国家的做法的基础上,归纳、提出我们的整体看法,总的来说,是要分析、简述这些国家德育政策的大趋势,为我们思考、解决一些难题,进一步打开思路,提供切实的借鉴。一、重视个性、品格教育我们理解、强调的德育,从目标看,一个是道德规范、政治意识形态期望以及道德行为要求,另一个是心理健康。美国的教育,强调的是品格教育,或者个性教育;现在越来越多国家强调的是公民教育。我们的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制订,应该注意这个趋势。在类似我们的德育理念中,日本和美国对品格教育梳理得比较务实,概念比较清晰,接近学生的社会性、现代性发展的实际和需要。针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衰退、极端个人主义、权威丧失、青少年行为失范等问题,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品格教育,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成为现代人生的必要部分,所以越来越重视正式的德育课程的作用,由原来的重视隐性课程到越来越多地重视有计划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有校本教材的、直接的道德教育与间接的、隐性的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从德育目标来看,道德教育是为了个性成长、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即使日本强调集体和个人发展的平衡,强调集体的作用也还是为了个体、个人的发展。美国品格教育者都强调以核心价值和美德来解决美国社会的价值冲突,强调以各种活动、示范、阅读等教育形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做法都是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要素。品格教育是美国公立中小学传统的道德教育形式,主要有六大支柱:信赖教育,尊重教育,责任教育,公平教育,关怀教育,公民或公德教育。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瑞恩总结出品格教育的“6E”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行为、道德反省意识等,是培养品格的有效途径。①国内有品格教育研究者指出,传统的品格教育的理论大都是重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创新并不大;认为美国的品格教育的新趋势,是从社群化的教育哲学出发,提出新品格教育的“社群、生活与品格的内在一致性”,“道德教育社群化”,②化社群道德为个人品格,实现新品格教育的“社会整合”目的。我们如何来理解爱国主义教育与品格教育的关系?非常有必要注意到,有一些国家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要求比较切实,比较好把握,不是空洞的说教。例如,新加坡的爱国教育包括三层意思:(1)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这是我国和美国也强调的,是很高的道德、精神层面的要求。(2)对国家有信心。这是对国家的一种高尚情感,我们也非常重视。(3)爱国表现在人的个性、能力的充分、自主、自由发展上。这种理解比我们中国大陆理解的爱国主义更切实,我们强调得不够。再如,“爱美国”、“当一名美国人比当任何其他国家的国民都好”的意识已深深扎根在美国青少年的心中。在中小学里,利用一切形式来强化美国青少年对国家精神和民族意识的认识。国旗、国歌、总统画像这些美国国家的象征物,在美国中小学几乎随处可见。他们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精神的社会活动,诸如向国旗敬礼,或者组织学生到政府机构参观访问,而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