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开学考历史一、单选题(共48分)1.如表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墓葬的随葬品情况表,据如表可知,这一时期()地点墓葬遗址名称随葬品情况山东泰安大汶口墓葬遗址大墓陶器多达八十多件,还有象牙梳、玉壁环等。小墓仅一到两件粗制陶器和石器青海乐都柳湾墓葬遗址墓葬大小不一,随葬陶器数量不等,大者多达九件.小者一到两件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墓葬遗址随葬陶器数量不等.大墓多达三十七件,小墓一到两件A.母系氏族公社趋向稳定B.国家形态初具规模C.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形成D.社会贫富分化出现2.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人之主大,天地之参也”“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君子(一般指高层)是社会民族的栋梁,可以驾驭万物,自然也就是人民的父母。由此可知,董仲舒()A.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B.强调完善个人的修养C.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D.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4.《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5.下面是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和人均占有粮食的相关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朝代每人粮食面积(市亩)粮食亩产(市斤/市亩)人均占有粮食(市斤)明代3.233461118潸中叶1.71367628A.技术进步提高了粮食产量B.人口激增引发粮食潜在危机C.中国农业的提升空间有限D.耕地增加改善了百姓的生活6.甲午战争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华的资本输出额由战前的2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02年的15亿美元,外资企业深入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合法化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十分缓慢7.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办厂时委托薛福成在英国购买设备,英方提出要化验煤焦及铁砂样品,再决定设计设备,张之洞认为:“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照英国所有者购买一份可也。”结果所用铁矿石正好是含磷质较多的,而设备却是针对含磷较少的,造出的钢铁因含磷较多容易脆裂折断。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长官意志左右经济决策,容易造成失误B.鄙视西方资本主义套路,缺乏科学认识C.属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改变D.没有社会政治变革前提,注定最终失败8.下图是一组漫画,第一幅借“靠天吃饭”一词批评时人“不能自立”;第二幅抨击政府“以国民为压靠对象”;第三幅“官”与“民”共扶五色旗站在地球上,并希望“国民有独立之精神,政府有独立之性质”。下列体现此追求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清末新政C.武昌起义D.新文化运动9.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与这段材料之意最相符的是()A.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的爱国运动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C.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D.广大民众参加的社会运动10.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下表是我国1952年和1957年各经济成分在国民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