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榆社保护和建设调研报告生态榆社保护和建设,就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榆社环境资源独特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健康、安全、殷实的生活环境,从而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为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构建生态榆社,根据县委统一部署,我们组织专题调研组,认真开展了生态榆社保护和建设工作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报告如下:一、“十一五”生态榆社保护和建设的主要成效“十一五”以来,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以控制,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修复保护取得初步成效。(一)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XX年县XX县区内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2天,比20XX年增加了108天,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蓝天目标;综合污染指数由20XX年的3.82下降到20XX年的2.18,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三项主要污染物达到国家二级标准;XX县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南河底水质达标率100%,地下水水质总体水平较好。根据省环保监测中心20XX年3月份的监测结果,我县地下水高锰酸盐指数未检出,其余监测项目氯化物、氨氮、氟化物、硫酸盐、总硬度等指标均达到了《地下水质量标准》。(二)污染减排效果显著20XX年全县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96万吨,比20XX年下降31%;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526吨,比20XX年下降4.71%。完成了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提前完成了“十一五”减排目标。(三)水土保持与绿化成绩突出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49.7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6.79万亩,天然林面积6.33万亩,森林覆盖率14.4%;累计完成水保综合治理面积614.88km2,水土流失治理率48.45%;县XX县区绿化面积111万m2,人均11.7m2,覆盖率达36.2%,第1页共14页(四)XX县区供热网络设施完备安全全县建成城南、城北两座热源厂,热能储备达到120余万m2,实现了XX县区集中供热面积84万m2,集中供热普及率68.3%。减排效益凸显,县城集中供热可代替各类小锅炉300余台,减少烟尘排放1078吨/年,二氧化硫排放767吨/年。(五)农村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全县95%的村实现了“村村通”工程,建成44个园林村,52个村实现亮化;全县90%的村实现饮水安全,发展沼气用户7960户、吊炕1353户、生物质炉600户、秸秆气化工程300户、太阳能(灶)示范工程185户;49个村配置了垃圾清运车,9个村配置了沼气抽渣车,全县建成垃圾池1400个;1500个农户实现了“一池三改”,完成了《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划分规划》,改善了农村居住地的生态环境。(六)生态保护扎实推进成功创建一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村;建立了南河底饮用水源保护区;编制完成了《XX县区生态功能区划》、《XX县区生态经济区划》、《XX县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榆社生态县建设规划》等事关县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发展的实施规划;完成了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布点和土壤标本的采集工作。(七)生态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上,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榆社笨鸡蛋”等一大批以绿色为特点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依托。工业上,成功打造绿色电力、绿色化工、绿色医药,华能电厂脱硫除尘项目、榆化公司树脂碱水回收、事故氯气回收等一大批节能减排技改项目高效实施,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初步实现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三产上,积极发展环保型现代服务业,成功举办了休闲旅游垂钓节、环云竹湖自行车嘉年华等一大批低碳赛事,以生态友好为核心的低碳旅游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荣获“中国低碳旅游示XX县区”称号。二、生态榆社保护和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县生态环境形势总体得到很大改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第2页共14页(一)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明显不足在综合考虑我县的植被覆盖、生物丰度、水网密度、土地退化、环境质量等5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计算我县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我县生态环境指数为35.06,属“一般”级,且近于“较差”,居于五级指数的下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