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评价的能力【摘要】在环境教育中,学校应加强环境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养成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评价的能力,积极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各种活动,逐步养成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良好习惯,学校要把环境教育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价值观和情感。【关键词】环境科学;评价;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打造绿色、书香校园,是我校的特色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不仅要求学生要加强自然生态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为保护环境而采取行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现代课程标准以不同年级为基础,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把学校课程学习同实地环境考察联系起来,还详细提出了不同年龄的活动建议,鼓励跨学科教学和探讨式学习。在环境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评价的能力。一、学校应加强环境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教育走进学校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了解人与自然、动物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环境教育走进学校的真正意义还在于,让环保意识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一直重视让学生上好“环境教育”这门课,使人人都有环保意识,人人都能掌握环保知识;环境教育走进学校还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依赖于环境保护,需要一代代人不懈努力,环保意识的增强不是靠一年几次宣传能解决的,需要常抓不懈,形成常规的教育制度,这样的环境教育才能有保障。二、从小树立热爱环境、善待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基本国策,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存亡;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保护和改善环境,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祖国的明天要靠他们去建设,优美的环境靠他们去创造。从小树立热爱环境、善待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当代青少年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责任。.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学校环境教育是全民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实施环境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当代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创建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品牌,是当前教育形势下学校走向强校之路,名校之路的必经之路。环境教育是一个突破口,通过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编写,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真正形成学校的特色,成为学校的品牌。争创绿色学校三、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初步的判断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养成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良好习惯我校自新建招生三年来,一直重视开展环境教育,把环境教育作为开展德育工作和提升学校形象的重要举措。学校加强对环境教育的管理,根据新课程计划对总课时的规定,将环境教育内容按一定课时比例安排到学校课程中,并使之制度化、正常化。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上好环境教育课。三年来,压缩经费开支20多万元,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种植了月季、柏树、红花槐、侧柏、迎春花等十多种植物,绿化面积达4000平方米,营造了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我校又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编写环境教育校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一般的环境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情感;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和主动参与的行为,学生逐步养成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良好习惯。教师积极的通过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向学生传授有关环境的基础知识,重视自然价值观教育、环境教育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重视实践,锻炼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开展环境保护...